摘 要:随机抽样某综合性大学100名90后贷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态度,及认知偏差下的行为选择,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认知程度、态度看法、行为选择存在差异;贷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细节总体了解程度偏低,但对于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不受个人专业的影响;不同认知程度会影响大学生对助学贷款政策的态度看法和相应的行为选择,对助学贷款政策认知程度越高,贷款的意愿越高,还款压力越小,还款计划更加明确;贷款学生违约还贷的行为按贷款学生主观意识主要分为有意违约和无意违约两种类型。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助学贷款;认知;行为选择
助学贷款是国家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贷款上学成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新常态。然而,违约却几乎一直困扰着学生贷款的发展[1],违约行为是贷款学生诚信风险的主要来源,这其中涉及到学生主体的是贷款学生对助学贷款政策是否充分的了解和是否有贷款意愿,另一方面贷款学生是否能做出正确的还款行为。90后大学生是极富时代特征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态度与回应行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90后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如何,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持何种态度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选择和风险规避。调研相关文献发现,之前的许多研究关注点侧重于学生贷前的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2],对贷款学生的违约结果也多归属社会信用及其制度系统的不健全。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们主要从事后惩罚和约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贷款的违约拖欠问题,似乎这些措施到位,学生的违约拖欠问题就可以解决。[3]对学生贷后的想法、态度、主动了解贷后政策、信息的程度少有研究,研究的角度也主要是从政府和银行的角度介入如何让更多学生了解和利用助学贷款[4],从学生主体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和行为选择缺乏实证研究和分类整理,也缺乏理论分析。本研究从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态度、行为及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入手,分析90后贷款学生由于认知偏差下的各种行为选择,以及不良的选择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看待和利用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规避潜在风险。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假设与分析模型
认知、态度和行为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认知对态度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知影响态度,态度与行为又有极大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认知、态度和行为三者在个体和组织中紧密联系,彼此影响。[5]
根据心理与行为科学的观点,个体对事物的认知会影响他们对于该事物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而
收稿日期:2014-09-25
作者简介:余鸣娇,武汉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武汉/430072)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3z001)和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科研项目(编号2012YB080)研究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