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间接的学术资本化
间接的学术资本化属于学术资本化的非主流形态,其现实影响力却不容忽视。间接的学术资本化是其它类型资本介入学术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他资本类型成为学术资本化的必要参与因素,从而使学术资本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权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介入学术资本化过程的两类最主要的资本类型。这两种资本的参与,使学术资本化过程打上了中国社会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烙印。官本位的社会传统文化在高校内部所表现出来的行政官僚化特点,使得权力资本的触角失去了限制;关系本位的社会历史文化在“熟人社会”中所表现出的灵活变通性特点,使得社会资本的侵蚀几乎触及规则底线。
在学术资本化的过程中,权力资本的拥有者可以利用权力资源施加影响,以非公平化方式实现对关键资源的获得。这正是所谓“学术行政化”与“学术资本化”的共谋或联姻。经由权力资本的间接资本化使得权力型学术人不仅在单一资源获得中占据机会优势,更在学术价值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层面具有整合性优势。例如在课题申报-资助项目-著作出版-成果获奖-荣誉称号等一条龙过程中,步步都能获得资金支持,这根环环相扣的完整性货币化链条,竭尽可能的实现资本与利润的最大化,这种“连中三元”的背后往往存在权力资本的影子。现实社会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互叠加,权力资本与学术资本相互借力,使得经由权力资本的间接资本化过程更加复杂。
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社会中,社会资本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学术资本化过程。专利技术转让或社会培训服务,课题申报或成果评奖,人脉关系伸展到各个层面和领域。学术评价的学科壁垒性、学术判断的主观抉择性、学者声望的巨大影响性以及集体决策的责任逃避性,使得关键时刻的“内部信息”、“托个人情”,同等条件下的优先信任和选择都左右和影响着学术资本化的机会与效果。因此,在学术资本的竞技场中,人际关系投资成为实现学术资本化的推动程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本与学术资本的交叉作用,使得原本单纯的学术价值实现过程变得渐迷人眼、扑朔迷离。
三、不同学术资本化实现途径的影响
学术资本化的途径影响着学术价值实现程度乃至性质,我们需要澄清不同途径的具体影响,为学术资本的价值实现找到更具理性也更具广泛意义的途径和模式。
(一)直接学术资本化的影响
直接的学术资本化是学术资本化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学术与市场充分结合,学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然而,直接的学术资本化,也伴随着学术直接面对金钱的诱惑。如果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往往得不到现实规章的有效限制,难保出现“没有束缚的竞争(自由放任的学术资本主义)太过于冒险”的局面[7]。这种诱惑和冒险,一方面能够刺激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有可能使学术的发展出现方向性偏差。因此,直接的学术资本化过程需要警惕过度的物质欲壑诱惑,防止资本潜在性跨疆越界的危险。
1.促进学术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学术发展需要各种力量的刺激和推动,而市场无疑是强有力的推手。纵观现实中学术的价值实现方式可以发现,高校教师所做学术的相当部分带有明显的职称晋升准备性。这样的学术源于论文(借鉴已经发表的各种论文),止于论文,一旦职位晋升,学术也就完成了其使命。这样的学术既没有面对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没有满足市场的现实需求,属于一种“死寂的学术”。而另外一种学术现实是学者在学术中心无旁骛,苦心经营,所形成的学术成果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转化为物质的回报,无论是大学内部的回报还是市场的回报。这种没有价值实现出口的学术状态是一种“富有的贫穷”,与学术成果不相匹配的物质匮乏,令生活于物质时代的学者自身面临生活的窘境。这样的学术生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