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信任直接影响教育价值的发挥,从而影响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本文分析了教育信任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文化价值和人本价值,以及维护教育系统动态稳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提出从教育效能、教育关爱、教育公开等途径来培育教育信任、提升价值内涵。
关键词:教育信任;价值内涵;培育途径
在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学术上剽窃之风盛行、工作中“关系”当道、管理上精致的利己主义、关系上师生矛盾冲突、教育上育人功能弱化、成果上数据弄虚作假,凡此种种,让教育首当其冲成为社会大众极易发起的批评性话题。我们直面中国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不应只是回应和辩解,更应在教育环境和社会心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从理论上深入剖析、挖掘本源,在实践中顺势利导、转型重构。我们发现,在借助各种学科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化表达的内容中,不论是作为心理学讨论的问题,还是社会学关注的社会关系问题,亦或是经济学关于社会资本的核心论述,信任都成为重要的理论研究视域和实践培育途径。信任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究竟以何种方式和内涵存在并发挥稳定而有序的变革力量,为本文探究的重点。
一、关于信任的阐释
对信任问题研究的各种理论探讨中,社会学认为信任不仅是心理现象和道德问题,更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社会学家卢曼从行为层面来研究社会信任,将信任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韦伯将信任分为特殊信任和一般信任。巴伯将信任分为一般信任、技能信任和义务信任。我国学者根据信任的内容将信任分为人品信任和能力信任等等。扩展到经济秩序的领域,信任则被看做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其中代表性人物是福山。他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将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考察,提出信任是一种社会美德,是具有高度生产性的社会资本,是创造经济繁荣的源泉。不论是哪种分类表述,信任都坚定不移地成为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教育领域,“信任”不但被看做问题现象予以高度关注,更成为教育理论新的生成点。
信任的影响因素,关乎个体本身的心理、情感,关乎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征,关乎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也关乎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制度规范。这些因素会在特定场合下,以各有侧重的形式综合性地作用于信任主体。人们是否选择信任或者信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人们将会做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信任一旦发生,它会在形成和应用过程中使社会呈现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秩序,而信任一旦缺失将会使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制度秩序丧失稳定,社会环境面临动荡。存在的社会秩序可以由制度失范、经济衰退、文化冲突等因素引发,但无论哪种原因,信任能像润滑剂一般使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运转得更加流畅有效。[1]
收稿日期:2015-04-28
作者简介:薛辉,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讲师,硕士;龙三平,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研究员。(南京/210046)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生学习障碍问题实证研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13YJC880048)、南京财经大学党建课题(DJ20134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