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社会价值
教育信任的社会价值指向为社会信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教育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一实体功能在市场的自由选择中接受检验。如果教育的结果能够产生良好的人才积累的速度和质量,就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经济因素的支撑条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从而赢得系统外对教育的信任和依赖,为社会信任的形成构建重要基础。
其次,高效能的教育管理能够更鲜明地体现社会价值的创造与传播,尤其是高等教育,它有足够的能力和责任在塑造大学生崇高道德、完善人格、公共价值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为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效用。
三、教育信任的培育途径
尽管教育信任充盈着丰富的价值内涵,但在教育实施的现实社会环境中没有很好地体现。教育腐败、教育不公、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的市场化、工厂化、行政化等社会现象在极大地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也不可避免的使原本人人崇尚“教书育人”的神圣领域沦落到信任危机的困境中。信任危机的出现是社会管理灾难,是教育管理的灾难。而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却是一种变革教育的强大力量。在困境中扭转,在危机中重建,需要重塑信任形象,需要从教育效能、教育关爱、教育公开等途径来培养教育信任、提升价值内涵。[3]
1.将教育效能作为培育教育信任的核心内容构建
在萨科信任的三维分类中,提到了能力信任,即技术信任。而教育效能的实现正是实现技术信任的载体。
美国高等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认为:“如果大学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群体,那么有效的管理便是根本。”[4]能否产出良好的教育效能取决于教育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教育管理既可以看做是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实践活动,也可以看做是具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事业,还可以是具体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技术。由此,是否能够依照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为社会培育出全面而出色的有价值的人,能否在科学而有活力的管理体系中完成知识传递和技能培养的目标,能否在教育领域中妥善处理并解决一般性甚至突出性问题,并形成教育管理理论成果,能否在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中完成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等,都将成为教育管理是否高效、教育效能是否发挥的重要指标。
教育效能的提高将从以下问题重点提高教育的供给能力。
(1)提高教育效能,需要学校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对教育危机的理性思考既体现了管理思维转型,又具有深刻的维护社会秩序动态稳定的意义诉求。教育管理不是企业管理,不是在一定的教育周期内生产教育产品,再亟不可待地推向社会完成生产任务的工艺程序。在社会市场要求日益提高、学校发展也要自求多福的时代,更需要坚定教育的初衷,凝聚自己的特色,发扬教育精神,培养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有责任的全面而自由的人。如果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偏离这一宗旨,那势必划入教育功利化、工厂化的市场漩涡,迷失教育方向,丧失社会信心和信任。
(2)提高社会、家长、学生、教师所有教育参与者的满意度、幸福感和尊严。满足多元化主体的教育需求和良好的人生体验,意味着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对学校办学的忠诚度和信任度。除了知识培养,如果教育能够在尊重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平等人格、生命价值、个体尊严、公平公正等方面营造良好氛围,做好示范引导,并开辟途径让学生有领悟践行、履行权利、承担义务的途径和机会,都将大大提高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可,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又激发教师的热情和工作满意度,从而更加自觉地完成自我发展,良好的教育氛围再良性地传递给社会,则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将能维持一个动态有序的上升过程。
(3)提供更加科学、人性、正义的制度设计。制度是实践的保证,是实现价值内涵的有效途径。信任需要在时间的流程中才能形成秩序,而只有正义公正的制度秩序才能使信任体现出“自由之本”。对制度的“契约信任”可以保证体制内人们的真诚交流和有效合作,可以维系长远性的互利认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