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将教育关爱作为培育教育信任的价值取向构建
萨科的善意信任,即对道德的信任。教育行为本身具有极强的道德性,而关爱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意义。诺丁斯曾提出关心教育理论。在这种以关心伦理为基础的教育实践中,对于需要关爱的人进行照料的道德要求往往是急迫的。真诚的关爱态度和行为可以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习氛围,可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大学精神,可以解决教育系统中出现的教育冲突和矛盾。
在实现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立能够得到感应的教育关爱关系的存在,尤其是对经济困难、人际交往恐惧、学习障碍、情感困扰、就业困难、心理障碍等不同困难类型的学生或者教职工。如果无视甚至摒弃困难学生或教职工的存在和问题,教育的目标不但不会实现,还会极大地消减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和信任。
要成为负责任、会关爱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就业指导、学风建设、心理咨询、助学帮扶、专业实践等各种有效性关爱活动。而对学校有困难的教职工,可以通过情绪疏导、职业引领、生活关心、困难解决等形式,给予及时的关爱。
关爱体现的是一种态度和过程,也是一种实践性的美德。只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热心,一定能够获得学生乃至教师、家长的情感感应。
3.将教育公开作为教育信任机制的构建
对教育的信任程度决定着教育主体参与意识和行动的强度。教育管理的过程和信息是否公开公正又是直接影响教育信任形成的导线。目前教育日陷信任危机,这种危机不但来源于社会环境中教育形象的风险,还来自教育系统内的组织认同,教育管理中的行动选择。因此,要化解教育危机,必须从管理技能和方法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首先,可以通过管理过程民主公开、有法必依、违章必究的机制,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擅自主观决策、暗箱操作、以公谋私等方式方法造成的教师对管理不认同、对决策不满意、对职业发展消极倦怠的负面影响。
其次,可以通过人本激励、职业规划激励、平等对话的机制,正向面对教育管理中的冲突和质疑,增强管理的可信度,赢得对教育的信心和信任。但是对话是方法不是目的,是过程不是结果,通过对话和激励的机制,最终是要构建起教育管理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运行机制。
再次,创设渠道,拓展学生、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幅度,并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学生和教职工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对决策过程的参与程度越高,利益诉求与偏好表达越充分,则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供给和师生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就越接近,再辅之以教育参与者的满意度的绩效评估,学校管理的效率也就会越高。
参考文献:
[1][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8.
[2]阎光才.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4).
[3]徐贲.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J].社会科学论坛,2005(2).
[4]厄内斯特·博耶.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