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目标的科学化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在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上都体现了培养澳大利亚未来“高质量教师”的科学化要求。2008年12月,澳大利亚继《阿德莱德宣言》[5]后,颁布了旨在提高职前教师教育目标的《墨尔本宣言》[6],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网络意见征询之基础上,综合考虑未来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目标,制定并出台了《国家教师课程标准(草案)》,(以下简称《草案》)[7]。《草案》一改澳大利亚传统教师教育模式,表明了教师教育的政策目标导向,从以往注重学徒制培养之教师教育模式转向一种较为宽广、更为专业化的方式,在关注未来教师基本素质的同时,更关注未来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草案》对不同学段、不同领域课程目标有统一的整体架构,从宏观上将课程目标分为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七个标准,课程目标框架为使用者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图景,以岗位要求为出发点,明确了需要达到的标准和具备某一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目标课程体系,厘清了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需要的知识、态度、经验等,课程目标旨在从总体上提高不同类别教师之教育质量。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不仅关注具体教育教学课程理论知识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还关注教师教育之“评估、反馈、汇报学生学习”之重要性,体现了课程目标在不同学段、不同知识领域上的差异。同时,课程目标还就教师教育的“教育法规政策”给予了极大关注,课程目标详细列举了职前教师应了解的教育政策和应遵守的法律法规,涉及教育教学诸多方面,如教师职业安全、儿童保护、教学风险管理、教育协议等;课程目标还强调了“教师和谐人际关系”的保持和建立,重视教师和谐人际技能的培养,并将其列为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一[8]。澳大利亚认为以上几个方面的目标,是提升教师人文素质,促进专业发展能力,胜任未来教师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课程结构的综合化
从横向的课程体系上看,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了“综合化”的特点,各个领域教师教育课程都涵盖了基础教学研究、基础课程研究、学科教学、学科教学实践、专业选修科目五个课程领域,各领域所占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不尽相同。基础教学研究主要是以教育教学基础理论为主的通识教育,各个专业都必修,旨在掌握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基础课程研究主要致力于学生对课程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学科教学主要是以各科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学科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包含学科课程教与学方式方法等。学科教学实践是以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实践与实习为主,体现各专业的特点与不同,以培养学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专业选修科目是以专业为中心,为了适应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某一方面的专长。
从纵向的课程联系上看,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2010年2月,澳大利亚颁布了最新的《全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标准在体现培养“未来优秀教师”理念的同时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从结构和内容方面更加明确了课程、学科之间之交叉与融合理念,反映出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之鲜明特色。[9]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课程综合性程度较高,在所包含的五个领域中,突出文理渗透,每个领域的课程并不是单一独立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哲学等都有所涉及,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就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来看,模块化与主题化是澳大利亚大学教师教育宏观结构之基本特点。宏观上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科课程各模块和内容主题在宏观上的交叉和融合的组织结构,体现了学科课程目标与学科教学主题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与此同时,学科课程各模块以及各模块内容之间也在微观上突出了知识交叉和融合的特点。
(四)注重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多样化
为了满足未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澳大利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