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在指导思想上普遍存在的重视“学术”轻视“师范”之现状,体现在未来教师课程培养之目标价值取向上,就是要加快和合理推进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之改革。以“培养优秀教师”为目标和根本出发点,认真审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缺陷和不足,调整教师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构,以教师之专业发展与教育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重视未来教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之同时兼顾其专业性与师范性,合理构建师范生课程知识结构,在注重多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凸显教师职业特色,注重课程的理论创新和多样性开发,在培养专而博的教师基础上,兼顾未来教师之师范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优化课程之体系结构,完善教育课程模块
目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门类较少,教师教育工具性课程不足,学科间衔接性差,课程缺乏操作性的局面,需要从整体出发合理统筹课程,具体从现有教育课程模块的调整与完善入手。目前,我国现行《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未来各个教师教育阶段之课程设置进行了规范和要求,标准包括:学习领域、学分要求与建议模块。其中,课程建议模块提供了各阶段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多样化之现实需求,如普通高中职前教师之课程建议模块一般要求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法、中学生心理与认知、教学与设计、教学与评价、教学技术导论、教育管理、班主任工作、高中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研究等。以上建议模块,具体院校可根据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职前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发展实际,在平衡学科课程与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兼顾学科间的合理衔接和知识的连续性,兼顾课程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设置有针对性的具体课程,适当安排课程课时比例,给职前教师一定的学习自主性,有针对性地解决未来教师知识的局限性,有效促进未来教师之专业发展。
(三)合理整合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
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知识类型的丰富程度,不仅要求职前教师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还要求能完全胜任除个人主修专业以外之辅修专业的教育教学任务,如此,就确立了其丰富的教师教育课程类型和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与之相适应。相比之下,鉴于我国现行未来教师教育课程类型与课程内容之现状与特点,首先,必须在内容上进行合理组织与整合,打破学科间之壁垒,注重课程与课程体系间之逻辑联系,各学科间之知识交叉与渗透,充分体现课程间内在整合与联系。课程内容要在关注学科发展特征和最新成果的同时,适时调整和删减,并不断充实。要充分了解与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之于未来教育课程之地位与作用,加大教育技术之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与运用。其次,设置开放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工具性课程、开发自助性课程等来不断丰富课程类型以促进职前教师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发展。以上课程之开设与开发,旨在开阔未来教师之视野,拓宽未来教师之知识面,使其获得课程教学之直接与实际经验,在增强师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和教学技能的同时,其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亦会得到培养和发展。最后,设置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民族多元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课程,提倡多学科多元文化整合,培养未来教师倾听不同文化“声音”之能力,在关注学科群内在联系之基础上,使课程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使课程更注重“多元化”与“国际化”。
(四)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合理、有效结合,重视教学实习课程
澳大利亚注重未来教师之教育理论之于教育实习实践中的运用,重视利用实践、实习课程对未来教师技能之培养。与我国不同,澳大利亚一般利用阶段性的教育实习方式,教育实践课程一般阶段性地、有针对性地贯穿于未来教师本科四年之学习当中,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学士课程的实践课、教育实习每学期平均有9周时间,主要是到合作的中小学进行,学生除体验教学之外,还不同程度地参与班级管理、思想辅导以及各种学生活动,所占比例达到全部课程课时之40%。悉尼大学每学期一般将教育实践、实习课程分为2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约有4周之连续实践、实习时间,一学年下来共有16周的教学实践、实习课程。分阶段、不连续完成教育实习之做法,使得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在真正完成了从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之过程中,达到了学以致用之目的。
目前,我国大学之教育实践、实习课程的实施仍然是在毕业前的一次性实习过程中进行,不注重教育实践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教育实习没有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大多以自主实习为主,缺乏专业的规范和指导,实习实效性差。我们应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首先,实行整个大学期间的多次、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