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目前我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更多地是以制度来进行保障,这种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不仅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更应突出教学质量文化的培育形成。
关键词:大学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文化
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国家层面提出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维度即是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且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列为首要内容。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和《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大学教学质量如何保障,其理论和实践都是世界性难题,而大学教学质量保障背后都隐含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影响。因此,本科教学质量既要有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设计,更需形成一种教学质量文化。
一、大学教学质量及其保障
大学教学是大学师生在教学的对话与交往中,进行高深知识的传播和促进心智发展的学术活动。大学教学质量在特定的背景下,总是与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相联系。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来看,政府是从国家发展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高等教育法令和政策来对大学教学质量施加影响。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投入,规定相关大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调控大学学科和专业结构布点及招生规模,引导高校分类及合理定位,制定基本的办学准入标准和评估体系,使大学的教学活动符合公共利益需求。高校通过加大投入,吸引优秀师资和生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关注高校人才培养效果,市场衡量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和能力是否满足相关行业的需要,以促进各行业竞争发展。学生是大学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参与学习过程,在专业的背景下选择学术发展需要和职业发展需要,实现个体价值。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最核心的内容是教学质量的保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进程,世界范围内开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经历了从高校到高校-政府-市场共同参与的转变,高校-政府-市场三者在质量保障中的力量既有冲突也有均衡和制约,并且出现了代表中立立场的中介机构介入教学质量保障,成为了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的多元利益共同体。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的高校就会有多样化的质量内涵。对于国外的教学质量保障而言,通过政府部门直接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活动不是最主要的方式,更多的是以政府立法、拨款、社会组织以及大学的自我评价和改进为主。而大学和研究者也更多地把视角转向更为微观层面的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更加注重教学质量评价的学生参与,包括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满意度、学习方式、个体发展等因素。此外,对教学学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课程有效教学、教
收稿日期:2014-07-22
作者简介:朱欣,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红河学院校办副主任,副教授。(武汉/430074)
本文系云南省2013年度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实践研究”,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以学生为中心教育体系中的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Y069)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