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及实施效应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加快,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本科教学质量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2002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2003年,中国确立了5年一轮的教学水平评估制度;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2003-2010年,国家对全国的本科院校进行了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从首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来看,全国高校使用同一标准,指标体系高度关注“三个符合度”,但是方案设计的涵盖面太广,量化指标更多的是学校办学的最基础的资源和条件,而定性的质量标准又不易判定。在首轮教学评估中,出现了形式主义、过度关注评估结论、不注重平时教学质量甚至弄虚作假等问题。
2011年开始,各高校开始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这成为本科教学的常态监控举措的内容之一;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2013年上半年,教育部开始在4所高校开始试点审核评估,明确了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顶层设计。
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还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要对大学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对培养效果能否达到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评价。但是从中国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来看,政府主导的评估方案和评估工作,还是注重以外部为主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手段和举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内部为主的高校自身的教学质量评估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效果、个性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估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涉及复杂的影响因素,学习质量评价操作起来也很困难。在政府主导的评估体制下,一些高校应付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为评估而评估,出现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价良好,第三方评价缺位,而学生和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困境。
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及实施效应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985”高校在教育部的要求下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各自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公布后引起了很多媒体和高校师生的关注。此后,各地方政府也要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公布报告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被认为是高校完善内部治理、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公开人才培养质量、回应社会质疑的表现。从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的实施效应来看,高校对教育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质量、教务工作质量、教学评估的理解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报告行文体例,也反映出本科教学思想存在着一些混乱,这从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雷同和模仿可以看得出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信度和效度的可比性低,以基本教学状态数据来反映教学质量,并没有真正揭示本科教学质量的真实状态。此外,报告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状况,报告内容侧重于传统的学术标准和学生就业率上,但是对于多样化的质量观和就业质量,反映不出真实的教学质量状况,报告的公信力不够。从各高校质量报告的数据来源———全国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来看,高校更多的是填报数据,政府和高校都没有将详细数据公布于社会公众,高校也很少把状态数据切实地应用到本科教学质量的改进工作中,高等教育研究者对本科教学质量的研究缺乏最基础的、翔实的、多维度的教学数据信息。
4.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制度及实施效应
高校内部的本科教学质量制度以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主,涵盖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规范、实践教学、教研教改、教学管理等方面。从实施过程来看,高校本科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主要是规范性制度,制定和修订的周期相对稳定。高校质量观的变化会使教学质量观也发生变化,教学管理制度对保障教学质量的影响会有滞后效应。作为规范性的教学制度在衡量教学质量方面,更能体现出来的是对教学管理质量的控制和约束,而具体到师生的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方面,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质量评价所起的作用很小。在高校内部的制度安排中,不仅有教学质量的制度安排,也有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社会服务激励的制度安排,基层学术组织及其成员,会在以资源竞争激励导向的制度安排中进行取舍,当教学学术及教学文化在教学共同体中还没有形成,在教学激励与科研激励差距较大,教学与科研经费投入、社会服务激励投入差距越大的时候,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作用就越弱。
三、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有限性与局限性
从宏观到微观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安排和实施效应可以看出,本科教学质量制度并不能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