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大学高标准的学术研究并不排斥教学,而是通过研究达到教化的世俗人文主义,从而实现精神的自我修养,赋予个人以个性培养,扩展个人最大的才能,并且通过科学而达教化成为了一种道德上的责任。德国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突出师生的精神交往,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扩展知识的疆域,从而完善人的理性,形成人生意义的完满追求。在德国古典大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中,以柏林大学的崛起为代表,也蕴含了自由、自治、自律、寂寞的质量文化。
从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来看,经历了从外部的认证活动到院校内部自我评估的转变。美国大学内部建立众多的院校研究机构,既有为改善院校管理、为大学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处理信息,也有建立起自我负责、自我监督的内生质量文化。这种非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认证和大学质量的自我评估,是美国大学适应社会市场竞争的需要。美国高校多元质量观和多样性质量标准,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使美国高校成为全世界最为发达的高等教育系统。
(二)以文化促进大学教学质量保障
从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实际情况来看,制度安排并没有对“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本科教学的实际成效?”做出很好的回答。因此,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称:“本科教育是一个‘黑箱’,没有人知道其质量究竟发生了多大的改变。正是因为大学教师对教学敷衍了事,才导致本科教育陷入了如今不尽如人意的境地。”[3]
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范围内兴起了质量保障运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经历了从建立各国和各地区的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到政府和市场利用绩效指标进行绩效管理,从外部质量监控保障走向内部质量监控保障,并已经呈现出从质量制度管理向院校自身的质量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质量文化的术语也是从企业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也表征了高校对质量文化提升教学质量的期待和愿望。欧洲大学协会于2002-2006年就实施了“质量文化项目”,于2009-2012年进行了“质量文化检查”,旨在强化高校内部的质量文化建设。大学教学质量文化意味着院校组织成员共享的教学价值、使命、信念、责任、期待。在这里提出教学质量保障从制度到文化,并不否定和忽视制度,并且教学保障制度背后也有文化的影响,而是提供一种教学质量提高的反思性文化分析视角。
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实践来看,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建立教学发展中心或教学促进中心,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和国内高校也着手建立了类似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师教学培训与服务等活动,追求卓越教学,这也是高校内部重视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世界范围内教学学术运动的兴起,也是对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的教学文化复归。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和大规模开放课程(慕课,MOOC)的迅速发展,也体现出了大学致力于形成教学学术共同体,致力于打破大学教学的时空局限,致力于改善教学质量,形成一种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文化氛围。
大学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教学活动,其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形成自觉自律的集体行为方式,赋予个体自由充分发展。大学的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播和创造新文化的途径。大学教学是学生完成“文化双向建构”的过程。教学活动渗透着师生的思想信念、责任、价值、希望,教学质量文化建构的方式是通过对话与交往。任何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和标准,只有成为师生的共同信念和自觉追求,并形成教学质量文化的氛围,才能真正保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3]德里克·博克,著.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0,216.
[2]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25.
(责任编辑 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