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由此大多数高校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以反映和跟踪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很多高校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出现一些异化现象。本文基于S大学的课程教学评价数据,应用统计方法检验影响高校课程评教的结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学生评教异化现象的表象与原因,从而客观准确地评价高校的学生评教制度及其效果。
关键词:教学评价;学生评教;影响因素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教学环境也发生重大变化,由这些方面引起的教育变革对高校的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所进行的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教学评估既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教学与成功教学的基础。
高校的学生评教是教学评估的固有部分,经历了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过程。与教师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管理者评价等相比较,学生评教更能反映课堂教学质量,且操作方便,因此在高等学校普遍实施。但是,学生评教制度的不完善及其实施过程的不科学,都可能导致高校学生评教的目的错位、内容失真、方法片面、结果主观等等问题,从而使得高校的学生评教流于形式。
有关学生评教的作用和效果问题,高校管理者、学者和高校教师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种观点分歧不但限制学生评教的应用,也制约学生评教发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于高校学生评教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能否促进高校的课程教学,高校需要进行认真的探讨和更深入的研究,这对于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教学评价及其研究意义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学者对学生评教的效度历来存在不同观点。以马夏(MarshHW.)[1]等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学生评教是有效的,指出学生评教无效或存在较大偏差的结论是由研究方法缺陷引起,这些研究方法或存在缺陷,或所依据的理论不健全,或对各种偏差概念缺乏好的操作性定义,如相关分析中暗含因果推论、使用不适当的分析单元,忽视学生评价和潜在偏差的多变量性质,不适当的实验操作,不适当的操作定义等。研究变量的选择可能影响学生评教的结果,但并不一定会削弱学生评教的效力;相反,某些变量可能支持学生评教的结构效度。这些学者选择与学生评教的区分效度紧密相联的一些关键变量,如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宽大等是否影响学生评教等,发现学生评教无效和存在偏差是由实验研究的不足所导致的。
收稿日期:2015-05-21
作者简介:周天芸,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姜禹杉,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广州/510275)
本研究受中山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机制建设”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