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国内的学者、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部门同样对学生评教的效度持不同观点。现有文献大多肯定学生评教的作用,理由包括:第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是公正客观的,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负责任的评价;第二,学生评教参与的人数较多,从统计学意义上看,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第三,许多高校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证明,学生评估结果是客观可信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评教的信度值达0.82,说明学生评教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4][5][6]
但也有学者对学生评教的价值和客观公正性提出质疑。有些研究认为,学生评教的结果并不一定合理,其原因是:第一,教学内容具有学术性,学生难以客观评判,因此评教结果不够准确。第二,学生评教会给师生关系带来负面影响,教师会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或任意更改教学大纲以迁就学生。有研究发现,人情因素严重影响学生评教的结果。多数学生以自己能否听懂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当教学内容有一定难度,导致学生理解费力时,就认为教师的授课水平差;相反,如果教师降低授课难度,不论讲授的内容是否与课程有关,学生都可能认为教师的授课水平高。由此,学生的评教可能出现以偏概全的结论。[7][8][9][10][11][12]
虽然在教育研究的层面,对于高校学生的评教并未达成一致的观点,但在实践方面,中国大多数高校都有通过学生评教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学生评教的效果可能受到制度设计与制度实施中的一些因素影响,因此,本文结合S大学的学生评教数据,检验和讨论高校学生评教数据中反映的问题,以探讨高校学生评教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二、课程教学评价的指标设计
学生评教制度的设计依赖于评教指标及其体系,课堂教学质量评定指标应该具有客观、全面以及便于理解等特点。首先,应该建立在课堂教学客观规律基础上,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体现教学的统一,减小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其次,结构上能够体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并力求做到评价项目、内容具体明确。因此,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13][14]
S大学全校开设五大类课程,并由学校对每位授课教师进行评教。教学评估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涵盖课程质量评估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涉及教学组织和实施内容的占50%,包括专业知识的讲授,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等,涉及教师责任心的占20%,教学互动、教师活力等反映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占30%;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规范和细化内容,使质量评估体系内容更加充实,条理性更强,具体评教指标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