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大学多年来坚持实施学生评教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改进和完善了评教的指标体系和评教实施方法,在教务系统中增加了评教的项目,要求选读课程的学生在系统中完成评教,具体实施方法是期末学生查询课程成绩时,学生必须完成评教,然后查询成绩。虽然这种制度安排使学生评教参评率得以保证,但由于和成绩查询绑定,部分学生比较反感,而且评分容易受到情绪、考试成绩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理论上,S大学的学生评教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评教的效果如何,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进行探讨。
三、S大学课程学生评教的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S大学2012年的本科授课课程的评教数据,探讨高校学生评教的结果和作用。S大学的本科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216门、公共选修课336门、专业必修课739门、专业选修课671门和实验课程204门,2012年参加学生评教的五类课程共计2166门。由于课程性质、参评人数等的不同,评教结果也有所不同,2166门参评课程的得分均值、中位数、众数等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见表2。
根据统计结果,S大学的公共必修类有216门课程参评,得分的均值为91.9分,平均与课学生数为227人,平均参评率为97.87%;公共必修类课程得分用方差衡量的波动性为5.17;其峰度为1.41,表明超额峰度为0;其偏度为-1.25,为左偏。总体上公共必修类课程得分趋进于正态分布。
公共选修类有336门课程参评,平均得分91.73分,平均与课学生数为130人,平均参评率为97.48%,用方差衡量的波动性为5.64;其峰度为5.99,表明超额峰度为3;其偏度为-1.78,为左偏,总体上公选类课程得分不服从正态分布。
专业必修类有739门课程参评,平均得分91.49分,平均与课学生数为88人,平均参评率为97.39%,方差衡量的波动性为8.99;其峰度为6.1401,表明超额峰度为3.14;其偏度为-1.85,为左偏,总体上专业必修类课程得分不服从正态分布。
专业选修类有671门课程参评,平均得分为90.9分,平均与课学生数为63人,平均参评率为98.26%,用方差衡量的波动性为10.50;其峰度为4.44,表明超额峰度为1.4;其偏度为-1.65,为左偏,总体上专选类课程得分不服从正态分布。
实验类有204门课程参评,平均得分为91.5分,平均与课学生数为127人,平均参评率为98.60%,用方差衡量的波动性为7.8437;其峰度为6.4039,表明超额峰度为3.4;其偏度为-2.09,为左偏,总体上实验类课程得分不服从正态分布。
根据课程评教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S大学的五类课程得分仅呈现细微差异,公共必修类课程和公共选修类课程的均分略高,专业选修课的均分最低。同时,公共必修类课程和公共选修类课程得分的波动性最小,实验课次之,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得分的波动性较大,公共必修类和公共选修类的参评课程和参评学生都高于专业必修类课程、专业选修类课程。
通过评教分数的统计描述可以发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评教分数过高,五类课程的平均分均在90以上,波动范围在90.89-91.92之间,无法体现教学质量的差别;第二,五类课程的评教得分均呈左偏厚尾分布,均不服从正态分布,表明评教得分落在低分区域的比落在高分区域的多,这与大部分数据的正态分布特征存在有差异。
四、影响教学评价因素的实证检验
由于五类课程的得分差异很小,统计数据很难发现评教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对评教数据做进一步的处理,试图发现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评分的影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