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慕课教育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加入Coursera,向Coursera免费提供中文在线课程,并与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流名校共建全球最大的在线网络课程。同时,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C9高校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共同打造中国的慕课平台。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表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借鉴MOOCs经验实现教育模式和方式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
二、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着向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各级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文件精神,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但从总体上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仍然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掌控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即使一些高校也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采取了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有所改变,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的地位张力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实效性偏低仍然有负于社会的价值期待。
从本质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具有主体性,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体现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过程中呈现出的主动态势和支配地位,即具有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主体意识到自己与外物的主客体关系并以此来确立自我,实现自我的主体地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高校教师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要求组织实施教育的活动过程,也是大学生通过自身内在需求,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的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而活动过程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大学生以认知、情感、体悟等方式潜移默化,积极主动地构建和内化,自由感受、选择、判断、内化和践行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断追寻人的意义和价值,促进生命成长。但由于受理性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强调为社会政治服务工具理性,忽视了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的需求和内在的人性需求的冲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矛盾日显突出。在课程教学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现象严重,普遍认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是可以通过道德认知推及而来,将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等同于思想政治品德知识的学习过程,把人性窄化为理性,用对待自然科学的眼光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将毫无生命的绝对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价值观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的思想、情感、主观体验被漠视,学生淹没在抽象化、符号化的科学世界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分析、论证等理性认知活动将本应包含知、情、信、意、行于一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知识化、抽象化的知识条目和论证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成了知识训练的封闭场。最终,本应促进人的生命完整和充满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压抑人性、埋没个性、桎梏灵魂的一种训练。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呈现出的并非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是一个知识的、理性的工具。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曾说:“所有的异化都是一种遗忘。”[2]对学生的漠视与遗忘导致了原本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真走向了异化,陷入了软弱无力的状态。
慕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慕课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彻底解构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一般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