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积极力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积极情绪可表现为满足、满意、骄傲、成就感、快乐、主观幸福感、希望、乐观、自信等积极体验。[2]其中,主观幸福感是积极情绪和体验的重要维度,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核,强调要满意地接纳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以及乐观地建设未来。
二是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研究。积极心理学关于人格研究有其独特的分类标准: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人格研究的重点。
三是集体层面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积极心理学在关注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以及积极人格特质的同时,也强调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社会环境系统的探讨,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3]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后,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思想,对问题做出各种自己的理解。你是选择积极的理解,看到问题背后隐藏的好的一面,还是选择消极的解释,看到问题背后隐藏的坏的一面,这个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选择不同,我们在生活里所获得的体验也就大相径庭。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自己去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积极的解决方案;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也就是说,一个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只有消极的影响,或许你换个角度进行思考,将发现这个问题积极的一面,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重问题轻优势,缺乏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偏窄
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还没有真正确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我们却没有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考虑的重点,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只是一味地把一些比较普遍的、抽象的理论观点外在地灌输给学生,而没能调动学生自己获得相关知识以形成有效互动、融合和升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受传统心理学和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如何寻找学生的错误、纠正错误上,侧重对大学生的消极心理特质、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批评、惩罚与化解,不注重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培育,未能有意识地引导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等等。
(二)缺乏积极情绪体验的培育,忽视积极人格的塑造,教育方法僵化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一般都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劣势为主要教育手段,往往忽视对学生自身优势的认识引导。这种教育方法带来的结果只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在人格塑造方面偏向消极悲观,不利于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困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从关注学生自身劣势的视角转换为关注学生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学生积极人格。此外,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重成绩轻素质的现象进入大学后仍然存在,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并不重视甚至漠视,只关注学生成绩,教育方法单一僵化,理论灌输说教成分多、育人成分少,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只会导致学生产生过重的学业压力,消极厌学,甚至反感教师,难以接受教师的教育与引导,教育实效性差。因此,如何转变教育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消化知识、利用知识,塑造积极人格,促使其勇敢积极地面对追逐理想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险阻,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这是留给我们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一道思考题。
(三)家校沟通渠道不畅,教育环境消极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自杀、残杀或者故意伤害事件屡见不鲜,这是人格、心理不健全发展造成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命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人的社会化离不开社会化的环境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