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非常年轻的理论,自2000年从美国兴起并发展至今仅有15年的历史,但是其崭新的、正向的思想很快就获得了教育学领域工作者的接纳与认同。过去10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课程迅速进入很多国家的大学课程体系。仅在美国,就有数百所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在哈佛大学等高校,积极心理学课程甚至一度超过经济学导论等成为上座率最高的第一热门课程。以2010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为标志,我国教育界和理论界也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但是,我国目前尚未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自觉地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之中。如何依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目前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俗话说,行为改变,思想先行。针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问题轻优势、缺乏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困境,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借鉴积极心理学提倡以人为本的积极的人性论,把培育人的积极品质作为研究本身之目标的理念,努力纠正传统心理学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分偏重个体心理疾患、心理缺陷和心理损伤治疗的弊端,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探讨人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重点关注学生所拥有的积极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全力调动学生参与个体优秀人格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培育其积极的人格特质,不断挖掘和彰显学生的积极品质和道德自豪感,使学生成为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主体。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要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正能量”,这个原本隶属物理学科的词汇,如今逐渐延伸为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使人不断追求、让梦想变成现实和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这是一个让人备感温馨的词语,也是一匹迅速蹿红网络的“黑马”,更是老百姓口中运用火爆的词汇。这个词之所以被广大民众所乐于接受和认可,原因之一是这是国家领导人层面提出的一个通俗化的语言,另一个方面是因为这个词的提出比较契合当今的社会大环境。当代社会,网络和其他传播媒体充斥着大量消极的、畸形的思想,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人们的情绪呈现出的是负向的、消极的状态。从小的方面来说,这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状态会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威胁;从大的方面来讲,当社会被这种不良的情绪所笼罩时,社会的治安状况将出现显著的恶化。研究表明,与负向的情绪和气氛相比,正向的情绪和气氛更加具有能量。换句话说,正向积极能量是驱散负向消极能量的最有力武器。这是“正能量”这一词语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国家领导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提出“正能量”这一概念的深层次原因。面对当代社会中所充斥的大量消极负面氛围,我们必须及时扭转这种局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大学生们成为释放正能量、驱散负能量的社会一员?笔者认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挖掘和培育现代大学生正能量的基本理念出发,探讨大学生自觉地以积极人格和心理去主动地获取先进思想理念和文化价值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活动机制。在这个层面上,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乐观型解释风格以及积极人格理论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为新颖、更为丰富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