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拟在短语理念的指导下,从探究学生词块意识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即通过实验前的问卷调查及实验前后的两次作文分析,拟回答以下问题:①大一新生是否具有词块意识?②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词块意识?③词块意识从哪些方面给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带来影响?
二、理论基础
(一)学界对于词块意识的探讨
关于词块应用的研究不断涌现,从知网上检索相关论文,可以看到有3297篇与词块应用相关的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有词块理论研究、词块习得研究、词块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地位、词块教学模式及学习模式研究等。
但对于词块意识,知网数据显示,只有30篇与之相关的论文。最早的一篇是有关提高词块意识的英语教学实践研究(周一书[15]),之后学者们从词块意识对于写作能力(陈伟平[16])、语用能力(周琳[17])、阅读能力(黄淑梅,覃涛[18])等方面的影响在理论上进行了探讨。
由此看来,针对词块意识对语言输出的影响的课堂教学实证研究尚不多见,而且对于词块意识的内涵及其培养的可操作方法也尚缺乏。
(二)短语理念下的词块意识对语言输出能力的影响
Sinclair通过语料库研究证实,词块是词的延伸意义单位,包含一个核心以及与之频繁共选共现的词汇搭配、语法搭配、语义搭配和语用功能传递,可作为整体被储存和提取,是语言描述的中心。 [19]由此看来,词块是处理语言信息、进行储存和输出的理想单位,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词汇与语境的连贯。Willis,Hunston和Francis认为词块对语言描写和学习至关重要。[20][21] Cook认为对孤立的词的记忆是一种浅层处理,记忆效果差;将词与所在语法结构结合起来,则是一种较深层的处理,记忆效果较好。[22]Sinclair和Renouf“词汇大纲”(Alexicalsyllabusforlanguagelearning)提出,英语重点应放在词的核心用法模式及其它们的典型组合[23]。正如Lewis所指出的,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并不是每次都临时根据语法规则和需要的词语来建构新的语句的,而是使用一些预先编制好的词块(prefabricatedchunks)。[24]当这些预制词块存放于大脑中,在进行实际交际时,可整体提取,减轻产出话语的选择负担。刁琳琳通过调查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词块能力与语言综合能力及具体语言技能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25]可见,词块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要达到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使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更形象、生动、准确和地道,需要具备一定的词块意识。
学习者的词块意识趋动是促进词汇习得及语言表达流利的原动力。Level话语产出模式和Anderson思维控制模式均表明,意识能将陈述性知识程序化,使英语话语产出模式运作自动化,以达到语言表达流利。学习者通过有意注意词块的构成,发现并归纳其规律,将输入的词块结构进行内化,在此基础上形成语言观察力及词块的再生能力;意识趋动力可以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不断产生新的好奇心,这样可克服话语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焦虑,同时又会使语言学习意识趋动性更强,使语言产出各个环节运作快捷(闫捷[26])。可以说,词块意识越高,洞察语言的能力越高,能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缩小与本族语者在词语选择上的差距,使语言学习更有效。
(三)培养词块意识的三个阶段
黑格尔把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27]学生对词块的意识形成也经历上述三个阶段。先对词块有感性认识,即认识什么是词块,了解其定义、类别;再经过理性思考能辨识词块之后,对其本质、规律和特点有所知觉;进而产生主观能动性,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在学习中输入词块知识,把握词块的构成和本质,促进习得词块,同时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有目的地运用分析、综合、推理等对词块进行归纳及变通,达到对词块的知性阶段,从而最终形成了词块意识。
(四)本研究依据短语理念所给出的词块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