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围绕教学对象展开的,美术教学的实施紧紧把握住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现今美术教学与青少年心理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文献研究、行为分析、推理思辨等研究方法,分析青少年美术学习的发展阶段及心理特征,把握其美术学习的规律,探讨教学对策。试图建立一种正确美术教学的学生观,了解教学中青少年的真正需要的,并探索出最适合青少年的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从培养方向来看,有普及型、师范型、专业型。普及型基础美术教育有着根基性的重大意义,青少年美术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块。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2、13岁至18、19岁之间的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美术教育。在此重点探索和研究如何根据此阶段青少年心理学发展规律,结合运用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青少年美术学习心理主要特点
(一)青少年期心理主要特点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青少年期即青春期,一般指12、13岁至17、18岁这一年龄阶段,包括初中阶段(11、12岁至14、15岁)的少年期,高中阶段(14、15岁至17、18岁)的青年初期。[1]青少年阶段是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因此称为青少年期。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快、变化大,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矛盾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作为发展中的人,其生理发育迅速成熟,而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从而造成人的心理成熟水平、社会阅历积累与生理的急剧发育成熟不相适应,由此产生许多矛盾和困惑的心理状态。如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理想目标与现实可能、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情感与理智、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成才欲望与厌学等种种心理上的矛盾。这种主观欲求与客观可能性上的矛盾,引起了他们内心的烦恼与不安。因此,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和身心功能障碍。
二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这个时期青少年往往建立起强烈的独立感、自由感、自信心与自尊心。埃里克森认为,此时期的青少年存在“自我同一性困惑”。“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与此同时,青少年容易产生角色混乱,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职责、自己承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选择生活角色产生的困难。
三是强烈的好奇心和认知欲望。青少年渴望认识和理解世界。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富于幻想,喜欢并乐于接受新事物;处在记忆力黄金期,形象思维带有直观性,对问题的反应能力增强;观察力、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各方面不断增强。
四是情感的丰富性和不稳定性。青春期荷尔蒙的青少年分泌旺盛,表现为情感丰富易变,待人接物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自我控制力弱;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各方面的情感处于发展阶段,包括亲情、友情,包括朦胧阶段的爱情;丰富的情感令青少年情绪波动大,患得患失,这一时期亦称为“青春期烦恼”。
(二) 青少年美术认知与能力发展特征
从美术认知角度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3岁儿童在观看图形时,眼动轨迹是杂乱的,错误率约为50%,4岁时错误率降低到33%,5岁儿童已能正确认识图形,6岁儿童眼动轨迹几乎完全符合图形的轮廓[2]。到了青少年期,感知觉系统已充分发展,知觉的精确性和深刻性不断加强。体现为能精确感受和分辨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细微差别;对物体形状、特征有更强的感受力;对空间、运动等知觉过程有更好的判断力;能更全面、更整体地去感知事物,开始逐步形成较为严谨的逻辑思维,并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反面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在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方面,11、12岁至14、15岁的初中阶段学生表现为视觉写实期,14、15岁至17、18岁的高中阶段学生表现为理性期。初中阶段青少年对美术作品的兴趣爱好出现变化,开始对色彩鲜艳、线条稚嫩的儿童绘画兴趣减弱,但又画不出结构准确、线条精炼的“成人画”。而高中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理性思维进一步发展,已进入可以进行专业化美术学习的阶段。
(三)青少年阶段美术心理特点
1.“青少年绘画危机期”。进入视觉写实期的部分青少年学生的美术作品开始变得拘谨、呆板,会因“画不像”而产生 “焦虑”的情绪,逐渐出现对美术的排斥甚至逃避心理,这一时期在美术心理学上,称为“青少年绘画危机期”。对于美术教育工作来说,如何把握并帮助青少年平稳地渡过这一转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