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理性思维指导美术活动。青少年的求知欲旺盛,理性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在进行美术练习或者创作时,会运用理性思维对美术活动进行思考。“动机”的作用更为明显,青少年会因为明确正在进行的美术活动的意义,而调动自身积极性进行美术创作。
3.在美术作品中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艺术是人类情感的重要载体,青少年的情感丰富性决定了其在艺术活动中有强烈的情感表达欲望,艺术成为其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出口。其中会有部分青少年因此而走上专业的道路。
二、 现行青少年期美术教学主要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未能完全贴合青少年心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美术教学的观念和思维也在不断地寻求转变,但很多学校一提到基础美术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美术课程,观念上依然认为美术是次于语数英等“文化课”的一门课外兴趣类型、辅助性的学科。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设定为普通知识性认知和了解,而学生往往渴望在美术中寻求趣味、创造和表达,教学目标设定与青少年对美术课程的期待贴合度不高,导致学生对美术的重视不足。
(二) 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与“青少年美术危机”
青少年非常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对新事物高度敏感和关注,而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往往容易导致学生的兴趣下降。首先,美术课本内容的更新不足。青少年美术教材的内容还是以介绍基础美术知识为主,教材内容模块也比较单一。其次,过分强调以“写实”为目的的基础训练。在现行青少年美术教育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培训机构,对此阶段学生均强调“写实性”。从儿童期美术转入青少年视觉写实期美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下转入“写实性”绘画,容易使学生产生“画不像”的焦虑,又失去了儿童期绘画相对自由表达的趣味,甚至使学生产生美术课很枯燥的感觉,从而可能使学生陷入“青少年绘画危机”之中。
(三) 教学的形式和手法还比较单一
青少年基础美术教学还是以传统的“灌输—临摹—写生”的教学形式为主。它的长处在于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但一味灌输,往往会使学生认为只有教师灌输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一旦离开了老师灌输的东西,自己便无能为力,更谈不上自由创造。一味地让学生进行临摹和写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再现,学生很少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艺术教师很容易有尽可能早地教学生中心透视法这类诀窍的倾向,它使老师显得很内行,使想尽快达到成人标准的学生感到高兴,也会给家长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它很快就变成笨拙的洗脑。”
三、 基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美术教学
(一) 立足青少年发展阶段,更新教学观念
美术教育应从美术的整体价值角度考虑,青春期美术教育从人格形成、智力发展,社会意识、心理健康等整体规划上思考,把握新形势,建立新目标。我们今天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只是过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中的并不太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4]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变得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同时成为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人。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专业,这些美好的能力都将有效提升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二)系统论结合美术心理学,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当代教学理论提出许多科学的有关教学方法的思路,其中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结合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积极的指导性和探索性意义。系统论提出教学中必须注重整体性,要求采取教学方法时要全面地比较与考察教学的各个基本要素,找出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进行教学方法的整体结合和综合运用。心理学注重根据人的心理系统进行研究,包括学习分类、知识理解、知识保持、知识迁移、知识运用等,来探索可操作性方法,两者结合构成了完整性和高效性。
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展开过程。学生是教学中最活跃的主体因素,整个教学模式的建立应以对青少年美术心理的正确分析为基础,衡量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物质资源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展开互动的教学过程,从而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设计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
青少年独立性增强,爱好广泛,但热度持续时间不长。美术教师有针对性地丰富课题设计,改变美术创作的材料,让学生对美术课保持新鲜感。
首先,美术教学的内容需与时俱进。青少年对新鲜事物敏感度高,喜爱流行与时尚,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因此,美术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注意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的编排上可多参考其他学校或者国外的教学案例。课堂的主题尽量多样化,鼓励学生多做有形式美感的探索和表达。青少年美术教学在授课内容的设计中应尽量选择既有技术性又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课题。不要以一种生硬的方式,让学生照搬对象,科学性必须要,但一定要在逐渐引导与启发的基础上去深入。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成果,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适当地转换和改变美术创作的材料和媒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美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式的艺术。现行的和不断出新的技术是美术学科的审美形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美术教学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新的技术和多元的媒介提供实现美术产品的多种手段,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能够尝试解决问题的新的可能和途径,学生“要适应艺术的物质媒介和感性形式,才能锻炼和培养出相应的感觉能力”[5]。现行基础美术教育提供学生可运用的媒介还是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