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针对“青少年绘画危机阶段”,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法
1.多元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
适应青少年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应采取多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美术课堂除了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实践”的形式,教师应综合灵活地动用其他各种教学方法,如演示法、练习法、观察法和情境法等等。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与学生多互动,多组织青少年学生就有关美术的知识点进行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前苏联建国时期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个人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谈到“人是社会的产物,因而,缺乏了社会的互动,他就永远不可能发展起人类进化中所形成的属性和特征”[6]。良好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多观察、多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写生与创作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是解决危机期的有效手段
单纯枯燥的写生课,或者单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的创作课都相对片面,只有将理性思维的训练和感性思维的发挥结合起来,才符合青少年危机期学生们的心理需求。美术教师要针对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变化程度去设计和调整课程内容,写生课要训练敢于突破固有课题,表现对象的设定有相对的自由度。
3.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发展中的教学技术在艺术教学中已呈露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电脑在教学中可以创造出超乎想象的机会和效率。根据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着迷的心理特点,通过新媒介的趣味性、多样性更好地吸引学生进入到艺术中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感官元素越多,就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运用电脑多媒体制作课件,加入青少年喜爱的卡通演示动作或讲解知识,有了有可爱、动作和声音的卡通元素的帮助,青少年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与记忆力大大增加。此外,演示法还包括老师的实物操作演示。呈示各种图片、播放电视片都是能有效地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提到一个高度的不同方法。现代的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时代不断地变化,也变得更丰富和多元,艺术会更多地渗入人类社会的生活之中,美术教育及其方法亦会随着时代与自身发展规律而不断得到优化与改进,从而使新一代能更好地去掌握与运用艺术中这一宝贵的样式。
青少年心理阶段与美术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五)利用青少年的易感性来推动创作力与表现力的发展
日本的大胜惠一郎在《child art to man art》(中文译名《青春期美术教育》)中强调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职业画家,而是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注重激发青年的创作欲望。[7]这主要是针对之前美术教育偏向技术教育而提出来的,他主张青少年应该更较注重表现个性化的和具有创造力的作品。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要多引导他们用笔表达自己情感,促进其对美术的热爱。其实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上,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叫孩子们画自己所爱的人——比如爸爸妈妈、老师,或者画他们记忆中的大山、树,小鸟。但许多类似的课题似乎在学生一进入较为规范的训练阶段后就消失了。其实青少年的美术教育应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日本的大胜惠一郎在书中亦提出,应根据青少年成长特征挖掘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引导学生创作较为适合,而不是一味地停留在训练表面的模仿能力上。“人的心理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主要是符号活动,是创建或制造、运用、操作符号的过程。”[8]现代艺术丰富的表现形式,会为青少年的艺术创作打开一扇通往宽阔道路的大门。
四、结语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美术教师作为带路人,带领学生步入美术的殿堂。学生在此所形成的对美术的认知,理解以及兴趣,将会影响他一生对美术的态度。因此,青少年美术教育工作,应立足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认清“青少年绘画危机阶段”,研究青少年美术心理学,更新教学观念,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设计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法。让青少年在学习美术过程中,不但掌握这门艺术的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创造力、表现力,推动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莫晓春.关于“青少年”年龄界定问题的思考[J].2009,Vol.19 No.2 .
[2]齐文静.浅谈美术学习心理与教学特点[J].2010,vol26 No.11.
[3](美)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郭小平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411,431,39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张君萍.通感审美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31.
[6]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人民教育,2005(8):11.
[7] (日)大胜惠一郎.青春期美术教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8] 李炳全.文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9.
[9]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0] 胡烨妃,骆宏.心理资本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0.
责任编辑 魏家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