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给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其挑战之一就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实训基地是课堂又不同于普通的课堂,它是将课堂和企业生产线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因此,只有实训基地安全有效运行,才能造就出一批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目前,对于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要素的探讨从未停止。
本文将结合我校生物医药系在创骨干争一流的建设过程中相关经验,重点探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7大要素:人员、机制、设备、物资、资金、环境和文化,保证以优秀的师资,齐备的设施和安全的环境,满足专业群内各专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优化配置、有效管理、逐步契合学院院园融合的大致方针,为培养适应本土产业园的高技能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一、人员建设
在加强公共实训室内涵建设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人员队伍的建设。进入校内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训人员分为学生和教师。其中实训基地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又分为任课老师和实训老师。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基本技能培训服务的载体,承接着大量基础实训教学的任务,为了有效地运行实训室,一方面特别注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自身科研技能水平和提高培育学生技能的能力并重。另一方面,为了让公共实训基地高效运转,培养出有创新精神,有动手能力,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还需着力培育出责任心强的实训教师团队,他们是科学管理、推动和实施实训室内涵建设的执行者。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学校对实训老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导致实训老师的工作地位和强度不匹配,自我认同感不强,工作积极性也不高。我校实训室的日常维护管理由实训老师负责。我系为了调动实训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从岗位肯定、师资培训、政策支持等方面精神激励,帮助实训老师提高认同感,调整工作心态,有效促进了实训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机制建设
校内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应依照基础性、适用性、配套性和先进性的建设原则,遵循“系部为主、专业为辅、通力合作、共享共建”的建设模式。从公共实训基地布局来讲,应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为主、尽量按产业统合相近类似专业集中布局建设,保证较高的设备使用率。如我校就将药品生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统合到生物医药系这个大健康产业体系下,因其对公共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避免了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场地资源方面,在节约的前提下,布局时做到尽量不要用完用尽,为系部今后的发展留有空间[1]。从管理机制上讲,明确管理责任,院内管理部门制定全院层面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应急体系等方面制度的建立;系部在此基础上,依据自身的专业特点,进一步细化各专业实训室的管理制度,确保每一条制度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日常实训室的管理工作是在学院的相关规定要求下,按系部细化后的细则实施管理。
三、设备保障
校内公共实训基地是各相关专业实施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训场所,这个场所光有场地还不行,还得有相应的运行良好的配套设备。并且这个设备保障还应坚持基础性,配套性,先进性原则[2]。基础性就是首先要做到专业群的全覆盖,凡系部开设的基础课程都应当有对应的实训场所;配套性是指在这些相应的实训场所内,以典型的实训任务为主线配套设备。如我系精化专业的仪器分析检测课程中有涉及质谱仪器的使用操作,因其购置经费和维护经费高昂,为了满足大部分学生真刀真枪的生产实训,特购置了一套东方仿真软件,作为实际教仪的有效补充;先进性是指一方面购进的设备本身具有先进性,代表了本校实训基地的设备与本行业最具代表性的先进生产设备相对接;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及时跟进本行业的先进技术,并利用学校的现有设备,将先进的理念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四、物资保障
校内公共实训基地是一个物资集散地,因此管理起来是个难点。物资管理应采用分类管理模式,不同类别的物资依据它的属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比如我系将物资管理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