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提出将办学思路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推进需求传导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确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责使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我国高校由于体制、专业设置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从2006年后杭州等地也成立了服务外包学院,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但由于服务外包到目前还不能成为一个专业,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附在各专业中,加入一些服务外包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教育。纵观培养的渠道与方式主要有,一是在高校学历教育中的IT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等专业培养中加入服务外包元素,或在软件工程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的学生;二是各级政府认定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对社会人士、高校在校生进行的专业培训;三是各高校与企业开展的服务外包人才联合培养的定制班;四是服务外包新技术应用特训班等。
六、中国对比印度的优势与劣势
尽管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仅次于印度,但与印度的差距仍不容小觑。“印度依托欧美,与欧美有历史渊源,参与程度深,主要以离岸外包为主,外包承接额高于中国,中国人均承接额1.5万美元,印度是中国的1~2倍,但印度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1/3~1/4。中国承接外包的价格竞争力弱。”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杰指出,中印两国是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对手,成本上升是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看到,印度政府试图通过在农村建立数字化基础设施,将国际发包企业吸引至二三线城市,来降低运营成本。现在,中国也在做类似的工作,政府已经将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从21个增加至31个,补充了一大部分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在用工成本、商务成本、相对物价成本上,将低于发达城市10%左右。”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劳工合同多为短期2~3年,波动性较大,而印度外包人员一般是终生在一家公司服务。印度、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正在追赶中国,力求分享更多的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蛋糕”。相较于这些国家,中国依然面临技术、外语人才以及理念方面的强力竞争,仍需努力。虽然离岸服务外包印度第一,中国第二,但专家分析指出:“中国服务外包门类齐全,服务被细分出来新业态、新模式。比较数据发现,中国服务外包在岸市场有很大发展潜力。建议离岸和在岸并举,接包与发包并行,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快速开发技术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院.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6[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6.
[2]袁贵仁.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上的讲话”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205/135419.html.
[3]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十年发展报告[R].2017.
[4]迟云平.服务外包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