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当前,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各个方面都快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中国制造正处于从低端制造业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各行各业的工匠具备更精湛的技术、更精准的操作、更富创意的设计,用创新型的思维和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难题,推动社会发展。在这个战略机遇期,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传承工匠精神,打造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的新要求。
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医学美容专业自2010年开设专业以来,始终坚持深度的校企合作,工学融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美容专门技能人才。2014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单位,更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体制基础。
二、 何谓“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也是现代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匠人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反复琢磨,一定要把99%提高到99.9%。对于匠人而言,工作不是仅仅为了赚钱来养家糊口,匠人享受这份打造完美产品的过程,专注、坚持、注重细节 、一丝不苟是融入匠人血脉的至高信仰。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与工匠精神息息相关。从古时候的庖丁解牛、鲁班学艺、四大发明,到今天的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都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德国制造”闻名于世,靠的就是这种一丝不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的职业精神和严谨、负责的态度。瑞士顶级表匠一年只造一只表,他们精心打磨、专心雕琢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就是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培养“工匠”,然而受限于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呆板的教学方式、落后生产实际的课程内容、远离实践的师资队伍,中国目前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却难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何谓“现代学徒制”
时代在呼唤工匠精神,职业教育需要现代学徒制来推动。2014年,国务院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在此背景下,2015年8月教育部推出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其目的就是借鉴“学徒制”这一古老制度,将其与当代工业技术革命有机结合,传承和弘扬“现代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受到高度重视。
“现代学徒制”源自制造业高度发达的英德等先进制造强国。它最鲜明的特色,是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携手传授,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英德等国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开展普遍,制度规范,企业参与度高,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学徒制参与率高达91%。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接受3至4天的岗位实践教育,在职业院校接受1至2天的专业理论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正是英德等国家制造业人才辈出、创新不断、质量一流的关键,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我国传统的“学徒制”由来已久,分布于诸多行业的各类“工匠大师”,几乎都是传统“学徒制”的产物。我国古代学徒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学徒教育融入生产生活中,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雏形。通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来传授职业技能,学徒需要通过观察和依靠反复不断的实践训练去体会、感悟与总结。师父即是教育者还是传统技艺的历史传承人,师父的使命就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把职业精神传承给下一代,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就是依靠这样的方式传承下来。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能够在国防军工和广大民用工业领域保持较高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这一培养模式可谓居功至伟,传统学徒中已经有一批顶尖人才成长为“大国工匠”。
但是,传统“学徒制”显然不能满足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大批量人才需求,将传统的学徒培养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是弥补这一缺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现代学徒制,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学徒培养全过程的一种育人模式。它既有现代职业教育的衣钵,又有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影子。现代学徒制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一体化育人。其教育对象是学徒,既是学校学生,也是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