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的困境
自2011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见》始,形势与政策教育成为中职德育课的一门选修课,以《时事报告》(职教版)作为指定辅助教材,且要求每学期教学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选修课,在绝大多数中职学校中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一) 从教师层面来看,无大纲、不专业、无课时
形势与政策课是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而实施教学的一门课程,所以国家只给了教学目标的指导意见,而没有具体的大纲。教师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编写。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一般由德育课教师或班主任担任,没有专职人员。这些教师有自己的德育、教学任务,而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的专业知识广且深,如讲“贫富差距”内容,要讲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马太效应等经济学概念,讲到“海洋安全”会涉及到与周边国家的历史知识、海洋资源的地理知识、我国军事力量等。这些内容涉猎广泛又专业,需要深入地收集资料、重新学习。兼职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中是无暇顾及的。
每一学期的每门课都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没有多余的课时。如果说占用每周2节的德育课,就有一个月不上课,进度完全赶不上;占用班会课,要达到8学时,那更是无法达到。因此,课时难以保证。
(二) 从内容层面来看,动态变化,需不断更新
形势与政策讲的就是国家的政策与社会的形势发展,必然是不断在更新变化的。如讲“台海局势”必定随当前的台湾政局变化而变化,讲“就业”就要以国家的新政策为指引,并不断更新统计数据。虽然国家指定《时事报告》(职教版)作为辅助教材,但每学期一本,时政新闻滞后半年,一些新近发生的内容需教师进行跟进,自行补充。
(三) 从学生层面来看,难以进行学习评价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国内外发生各种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人生目标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并促进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学习习惯。但作为一门课程,形势与政策课只有8个学时,只能完成认知目标,碎片化的知识,难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而且不用考试,学生学了多少,学得怎样完全无从知晓。
二、在区域化课程管理下的实践
为解决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困境,由中山市教研室牵头,对该课程进行区域化课程管理,即打破各中职学校间的界限,整合各中职学校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制定区域化的课程计划、课程表、补充教材内容、编写教案,为各中职学校提供菜单式的选课表,对师生进行课程评价等课程区域化的管理。
在区域化课程管理下,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打开了新局面。
(一) 引进来:菜单式选课,请课入校
市教研室集中了全中山市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骨干及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热情的教师共16名,组成形势与政策课程讲师团。各位讲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专题,最后这些专题分归为三个组别:双边(多边)关系专题组、国内民生问题组、社会热点组。课程每学期以讲座形式呈现,排列成菜单供各中职学校选课。每次讲座时间为90分钟,计2学时。有专职的讲师负责一至两门专题,能够集中精力将专题钻研透彻。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而且随时关注该专题最新的相关形势与政策变化,及时更新,保证了专题的专业性和新鲜度。这解决了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难题,让课程开展成为可能。
我校连续两年每学期引进两位外校的讲师来校讲座,加上本校的两位讲师的讲座,保证了国家每学期形式与政策教育8学时的要求。每次讲座分年级分专业组织学生前往听讲,累计至今已近2000人次接受教育,对于1600在校生的我校来说,覆盖率超过100%。已经选取的专题有与学生未来职业息息相关的“就业与维权”“个人收入与国家分配”“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也有生活的热点“抵制网络谣言”“对家暴说不”,还有国际视角“中俄关系”“中日关系”“国际反恐”……内容丰富多彩又专业。这种菜单选课的方式解决了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难题、课时难题,深受学校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