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结构到功能,都随着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能力重要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教材,是一个“多元建构、多样发展”的“大教材”谱系——在性质上,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活动,讲求“职业性(对接岗位工作的需要)”、“系统性(体现岗位工作过程与要素的系统性)”和“教育性(遵循教学规律,满足教育性要求)”;在内涵上,不再是“事实性知识”的集合,而是“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有机统一体;在形态上,除作为文字教材的教科书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电子教材、网上教材和现实教材(周围的自然环境能够和社会显示转化而成的教材),具体涵盖教科书、讲义、授课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教材、教学辅助材料(教具、图表、音频、视频等)等教材样式;在门类上,包括了职业教育的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系列和初等职业教育教材、中等职业教育教材、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和行业企业培训教材系列等相辅相成的各门教材类型。
一、现代职业教育教材的谱系性特征
基于现代职教教材的特点、成分和使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教材初步形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品种多样,系列配套,层次衔接,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中、初级实用人才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材体系,并且显示出如下现代职业教育教材的谱系性特征。
1.立体化。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包括多种教学服务内容的结构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立体化教材由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助教课件、素材库、文字教材、助学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部分有机构成。它不仅是高科技时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更是一种新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
2.系列化。各专业(科类)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课程要求,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各自的系列教材,以方便同一方案各门课程教材间的衔接与沟通,从而形成有机整体,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材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包括多媒体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科书、参考书、图书馆、教育数据库等信息,以及技术含量极高的教材的发展和应用,将使职业教育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突破院校的围墙,超越国界、地域的樊篱,使网络虚拟院校、多媒体院校、远程教育成为现实。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教师和软件制作人员开发不同类型的电视教材、CAI教材和网上教材等教学软件,逐步形成与课程系列配套的教材。
4.国际化。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教资源,同时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资源,以实现职教教材形式与内容的更新。教材内容不仅体现时代要求,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适应国际化的能力。
5.职业化。因为教学场所正从学校延伸到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科研所、社区、工厂、田间、医院等,同时教师队伍也从专职扩展到兼职,所以教材编写不但要针对一定的岗位(群),还应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考虑,适应更换工种、扩大就业面、增强未来适应性,体现教材的科学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材谱系的价值取向
“多元建构、多样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教材谱系的必然选择。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外部适应、内部协调、横向互动的体系。外部适应即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要求相适应;内部协调即中职与高职(含本科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有机联系、一体化的衔接通道;横向互动,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沟通,互为促进。这将极大地拓展职教教材的范围、规制和类型。因此,职教教材的结构体系在类别、层次、构成上必然呈现多样性发展格局。这种多样性的表现方式如下:
1.职业教育中不同专业领域教材的多样性。无论是学科型的课程还是活动型的课程,抑或是它们衍生的其他课程,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里都会有各自的独特需求和具体表现形式。就某一专业领域而言,会以其中一种课程为主体,而专业领域之间会存在差异。因此,在教材的开发上会存在多样性,不能强求向某一方向趋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