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课程实施和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运营“经贸商城”校内购物网站项目为设计思路,以“贯穿工作过程、立足网络营销,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动手技能”的理念为指导,在电子商务专业的第四个学期实施,因此时学生已具备相关的商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也有一定的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实施中按项目对应的实际工作岗位为依据,把学生分6—7人一组,成立虚拟公司,组建项目小组,在虚拟项目实施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公司设置店长一名,负责项目策划和团队协调等工作,根据岗位设置相应职位,项目组协调配合。课前教师先布置任务,各项目小组内部讨论交流,查找资料,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源,寻找解决办法,进一步锻炼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课后教师根据学生作品进行针对性点评,给出修改意见,并布置下次任务形成循环。
本课程考核采用如下公式:
(1)课程成绩=项目作品成绩*60%+期末考核*20%+平时表现*20%
(2)项目作品成绩=子任务成绩*40%+教师评价*30%+组内互评*20%+学生自评*10%
我校选择“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从电子商务专业部分核心课程入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改造。每个项目将多个课程相互融合补充,以实现电子商务各种技能全面覆盖。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下,学生是项目开发的主体,教师根据项目内容,选择匹配的工作流程,完成课程体系的重构,并对学生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控、点评和考核,实现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
二、校企合作
“2.5+0.5”新学制下,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提高产教融合质量:
途径一:建立分层次联系企业机制,强化校企间的沟通协调。学校校企办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整体把关,专业部领导和企业领导密切联系进行跟踪落实,专业组长进行整体安排,专业教师每人联系1个校企合作单位,每次需填写“校企业联系工作手册”,班主任每月至少两次走访顶岗实习学生所在企业,每次需填写“学生实习情况调查表”、“实习生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更好地了解学校学生在工作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用人单位要求,同时也为了寻找、开拓更有实力的可合作企业。
途径二:搭建专业资讯平台,提升学生对企业和专业的认识。一是技能大师、能工巧匠进校园,结合自身的岗位工作经历和创业成长历程,参与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培训工作;二是优秀毕业生进校园,毕业生通过介绍自己在学校和企业的成长、发展经历和成功经验,为在校学生树立榜样,促进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态度,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途径三:构建以企业专家为主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促进专业建设科学发展。委员会由企业技术人员、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行业企业人员不少于3/4。每学期由专业负责人就专业建设、改革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向委员会汇报,经委员会讨论提出相关意见,经专业部和教务科审定后实施。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有效运行,促进了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设、实训室建设、产学研结合以及开辟毕业生就业新途径等方面的工作。
三、技能大赛
电子商务技术竞赛的目的是以比赛为平台,通过大赛营造和优化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为培养优秀的竞赛苗子,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竞赛大纲为指导,对学生加以培训。同时组织校内电子商务技能竞赛,选拔出合适的参赛选手。比赛倡导“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技能竞赛为重要载体,由理论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观念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的转变。
责任编辑 朱守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