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校企共建“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议
(一)优选基地
1.坚持就近原则。珠三角有良好加工制造、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等行业基础,完全可以满足教师参加对口专业实践;同时本地中职学生居多,学生一般都在本地发展,也利于学生对口就业。
2.企业规模适中原则。最好是上市的民营企业,既有一定的规模,又有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很多企业对支持本地中职学校发展都有一定的情结,只有达成共识,才能形成管理机制,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加强我校与容桂机电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2013年1月,我校牵头成立“佛山市顺德区容桂机电行业产学联盟”,共有23家企业加盟。实现了产学对接,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保障。
通过行业引领和企业参与,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建设。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我校专业部在产学联盟基础上,挑选优秀企业,开展了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并对此进行研究课题,对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要求下企业的中青年教师必须完成企业的专业实践教学任务,而且要完成一门校企培训课程的编写,培养了一批专业骨干教师。
(二)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师到校企共建“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管理机制
1.依托管理制度来约束
建立与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必须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明确企业对中职教育发展的义务,并推行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责任,明确企业、学校、教师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规范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培训培养方案,为建设一支“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供有效保障。
顺教〔2014〕119 号文件,顺德区教育局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试点开展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施意见,规定要求我区专业课教师及时掌握现代企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确保教育教学紧贴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产教融,选取部分中职学校试点开展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工作。适应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迫切需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战略性地位,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建立合作平台是基础
坚持学校与企业平等协作、有效互动。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校企合作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因缺乏与企业配套的相关政策和平台而推进缓慢。主要是校企合作没有长效的合作机制,没有便捷的服务平台做基础,企业对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有些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企业认为教师下企业实践并不能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管理和经营,也会担心泄漏技术和商业信息。
所以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共商共管,平等交流。可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领导机构成员可以由校企双方领导领衔,抽选核心技术人员、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确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合作方向、人才培养计划,监督评价等运作情况。校企双方应根据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生产的岗位要求共同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计划,既狠抓过程管理,又重视考核评定,从而改善下企业实践教师的岗位职业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效性。
3.构建运行模式求效益
坚持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利益共赢。校企合作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壮大,实现共赢。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基地一方面可以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岗位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建立适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职教培养体系。
企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受益者,应当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通过获得企业的培训,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流程,掌握岗位技能,反哺教学和专业建设。同时学校借力企业技术人员发挥专长,对在校学生就进行岗前就业培训及职业素养教育等,不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减少了企业的用工成本。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可以在技术合作、人员交流、产品研发等更高层次上寻求深度对接,形成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研究》,课题编号:GDJY-2015-B-b068,顺德区教育科研专项资金资助。]
责任编辑 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