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自我效能感(Career Decision MakingSelf-efficacy, CDMSE)是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觉知,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国外许多研究表明,择业自我效能感与毕业后能否很快找到工作相关。一个人的自我效能越高,他的职业选择余地就越大。Saks的研究表明,感觉自己能力较强即具有高择业自我效能感的人更有可能在学校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且不大可能从工作中退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道路,年轻人如果认为自己缺乏效能,不能达到入行条件和职业要求,就会放弃他们视为能提供重要价值和报酬的职业。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上。彭永新、龙立荣等曾按照CDMSE的理论构想编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问卷”,郑日昌、张彬彬等人也参照CDMSE的理论构想编制了“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在学科、性别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幼师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前景和大学生有明显区别,李春花等针对幼师学生的特点编制了幼师生择业效能感问卷,研究了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与学校适应、职业犹豫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东莞市建成了大批普惠性幼儿园,急需大量优质的幼儿教师,而提高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能帮助她们克服“职业犹豫不决”,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为东莞市幼师队伍注入新的力量。因此,调查了解幼师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现状,并提出提高择业效能感的对策是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东莞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三个年级的学生各50名,共150名,均为女性,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0份,筛除无效问卷,有效率为93%。
(二)方法
1.工具
问卷采用李春花等人编制的《幼师学生职业决策效能感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进行改编,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择业效能感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社会支持、职业信息收集、学业成绩、目标设定六个维度,其中自我概念维度包括4个题目,自我评价维度包括5个题目,社会支持维度包括3个题目,职业信息收集维度包括4个维度,学业成绩维度包括4个维度,目标设定维度包括6个题目,共26个题目,总量表得分越高,说明个体对自己的择业决策行为越有信心,择业效能感越高。
2.调查方法
问卷采用无记名式调查法。将调查对象集中,统一发放问卷,讲解指导语,学生当场自行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3.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处理。
二、结果
(一)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幼师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平均分为89.32,整体不高,但是标准差比较大,说明择业效能感个体差异较大。
(二)不同年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
表2结果显示,除了在自我评价维度不存在差异外,择业效能感及各维度在年级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经过进一步事后比较,结果发现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上不存在差异,但是一二年级学生与三年级学生都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