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结果表明,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在生源地上不存在差异,生源地对幼师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没有影响。而只有在学业成绩这一维度上达到了边缘效应,乡村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比城镇学生更加自信。
(四)专业兴趣对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
表4的结果表明,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及各维度在学生专业兴趣上都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三、讨论
(一)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整体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整体水平不高,且个别差异较大。因为幼师学生年龄范围大都在16~18岁,据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幼师学生尚处于职业探索前期。在职业规划性、责任感、对偏好职业的认识等方面都很不成熟,因此择业效能感普遍不高。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在社会支持与职业信息收集这两个维度得分较低。社会支持维度主要指学生从父母、亲戚、教师及朋友处得到的支持,由于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职业的认识较少,往往都是在家长的指导下而选择幼师专业,她们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渴望得到周围人对专业的支持与指导,以加深对职业的认识。一、二年级的学生对择业还没有较强欲望,再加上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推进,调查中有87%的学生都希望升大专继续学习,因此她们对就业方面的信息关注较少,而学校的就业信息主要针对三年级学生,因此他们在职业信息收集维度上得分较低。在目标设定维度上得分较高,幼师专业的学生具有较明确的就业目标,即通过三年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她们能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要求和塑造自己。
(二)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
1.根据调查结果得知,除了在自我评价维度上不存在差异,择业效能感及各维度在年级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经过进一步事后比较,结果发现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上不存在差异,但是一二年级学生与三年级学生都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Erickson对419名八年级、十年级与十二年级学生的职业志向的研究,发现十二年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比八年级、十年级学生明显要高。Erickson总结认为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青春期后期随生活经历的增加而建立,这是十二年级学生职业相关自我效能提高的一个因素。本研究在问卷发放时,三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已经连续实习三个月,她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对职业信息有了较多的了解,再加上幼师行业教师缺乏的现状,学生在择业时具有较强的信心,这些因素都导致三年级的学生择业效能感比一、二年级学生有了显著提高。
2.择业效能感在择业兴趣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调查中,我们欣喜地发现91.4%的学生都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以后也愿意从事幼教工作,只有8.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择业效能感及各个维度在专业兴趣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喜欢幼师专业的学生,择业效能感远远高于不喜欢幼师专业的学生,对幼师职业的兴趣会逐渐发展成为她们活动的内在动机,从而增强其择业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中非常被动,也常常沦为问题学生,如何让她们对幼师专业产生兴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3.择业效能感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中城镇学生占38%,乡村学生占62%,而他们在择业效能感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其中,在学业成绩这一维度上达到了边缘显著,农村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普遍比城镇学生更加自信。广东省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这样的优惠政策,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