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育课的教学之痛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实现最终都要归结到个人品德,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我们现在的教学所面对的德育对象是90后高中生,他们多数性格开朗,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是对事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价值观呈现为多元化,道德功利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严重的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加之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仅从德育的规范约束性进行教授,较多的采取一堂灌的教学形式,学生没有内心体验,很难产生真切感悟,达成自我建构。因此就出现了德育课的教学之痛:课后学生“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现象。
二、信息化技术可以助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的高效实施
如何促动学生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并自觉地付诸行动于日常生活,这是德育课程中的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点是:要激发出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和情感共鸣。
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学习只有经过学习者的内心体验,才能产生真切感悟,达成自我建构。要激发出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和情感共鸣,要让学习者经历内心体验,产生真切感悟,达成自我建构,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这些要求,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却为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工具和资源环境,德育过程从以往的德育概念演绎转向生活实践,学习者经过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德育课的德育目标从德育的规范约束性转向规范约束性与价值引导性的统一。
三、信息化技术助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高效实施的教学案例
本文以《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的第一课内容:《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的教学为例,详细阐述了信息化技术是如何助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高效实施,使教学目标高效完成,并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实现促动学生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1)价值引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2)行动引领:通过课程让学生充分体验与人为善的快乐,倡议大家始终“心存善念”,知行合一,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最终实现“善行一生”。(3)情感引领:认可与人为善是幸福和谐之道。其中建立信念价值观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
为解决课后学生“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现象,本次课的教学策略是:以感受与人为善的幸福为明线,教师以具体的活动来引领学生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从而促动他们完成对个人道德的认知,建立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信念价值观,并内化为行为准则,付诸行动于日常生活。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首先对教学做了相应的调整,确定教学主题为《与人为善——幸福和谐之道》。
教学中教师以活动体验式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情感,激发出内在的道德需求和情感共鸣,通过共同的讨论与分享,对“与人为善”形成共识,将之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成为行动的准则。
为让参与者能真实、准确、强烈地体验情感,课程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视频、音效,设置情境,营造气氛。利用互动软件,让学生快速而真实地参与互动调查,真实地感受到道德现状。交流网站,提供了即时交流平台,起到促动、引领行为的宣传作用。
(二)教学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有五个步骤:破冰暖场、甜心活动、体验冷漠、建立信念、知行合一。整个过程力求营造出一个情绪起伏的体验氛围,像感受一首跌宕起伏的乐曲。
1.破冰暖场
利用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中所学习的职场亲和力4s开场。该活动的目的:拉近师生、生生间的距离,消除其紧张的情绪和防备心理,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与环境,引导他们进入到自由交流、体验的教学情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