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由于学生们喜欢娱乐化的活动,我们让学生参与举行大型的关于苏区精神的文艺活动,比如用舞台剧来还原苏区时期,共产党人那些丰功伟业以及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等等,从艺术的层面上使学生了解接受苏区精神,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接受。
其次,我们综合协调学生的课外活动,激活大众性生活文化。针对学生实际的思想动态,如通过“苏区精神”和“家炳精神”进班级活动、重走红色之旅,等等,促进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既增加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又加强了对党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也接受了主旋律文化。
再次,我们利用各种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开展特色鲜明的、吸引力强的苏区精神主题活动。我们还先后对原有的田家炳先生事迹陈列室、校史展览进行了重新布置与充实,使内容更为全面,宣传教育效果更加理想;开辟了学习苏区精神专栏和百米的“田家炳先生语录”长廊等,并将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发展方向等融入景物文化建设中,构建丰富的校园隐性课程,营造出浓厚的传统道德氛围,使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无不感受到这种德育氛围的熏陶,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在优美丰富校园文化的情景熏陶中,学生得到心灵的体验,情操的锻炼,品德的发展,思想的升华。
本土人文精神融入中职德育的探索和实践
四、人文特色的道德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是根本
200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结合中职德育课改的契机,积极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全面渗透人文特色的道德资源。使学生在所有课程中接受道德教育,在课堂上接受道德体验,让一个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整合的,并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案例式、故事化的编写手法,精心筛选学生身边或本地区的典型事例,将苏区红色资源以及教育阐述的道理寓于课堂教学的案例、故事之中,还辅以大量反映学生自身生活的图片,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形式轻松活泼,寓理于例,化远为近,以符合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德的愿望与自觉。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化、形象化的传授方式,改进德育认知方式,化说教为引导、变灌输为渗透,让学生在道德认知中也能感受到乐趣。从而真正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五、人文特色的道德资源融入网络信息是关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第四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已经介入到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中职生已构成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校园生活离不开网络,构建健康的、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德育教化工作的配合程度,所以人文特色的道德资源融入中职德育中的关键就是网络。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如何推进人文特色的道德资源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首先加强网站和网页的主体内容建设。要使渗透人文精神(如苏区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和网页有特色、具有吸引力、有影响力,能使学生能有较长的时间在上面浏览。要把握主体网站和网页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允许在主体网站和网页上自由发言,但是必须能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允许一些不恰当的观点出现在网页上。
其次,网站和网页可以开设一些贴近校园、贴近师生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一些板块,在网上建立这个平台,充分发挥“渗透性”隐形教育功能。比如可以设置苏区精神进校园、苏区精神理论学习和苏区精神之我见等板块,让学生学习到苏区精神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也是苏区精神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到网络中去的有效尝试。
再次,对于网站和网页的内容,要适时进行更新或者是首先及其其他展现给学生所能看到的内容,特别是对于报道新闻这些发生的比较突然的事,要及时放到在网上去,让学生了解新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
六、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中,只有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目标,依照《大纲》中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精神教育的要求,积极挖掘本土人文精神,有效地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科学有效的融入中职德育工作中,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 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