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要求德育课教学方式方法必须与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这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模式,重新调整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加贴近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策略调整。
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还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中去,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进行深刻的探究,捕捉与教材相吻合的社会热点或与学生将来的职业有关的实际问题,并把它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把小课堂变成大社会。
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讲到“展现自己的职业风采”时,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招工洽谈会”,把人才市场搬进课堂:事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招聘者和求职者的不同角色,让学生自拟《招工简章》和《求职简历》,通过交流洽谈,最终签订《劳动合同书》。其中有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把书面材料用电脑排版后打印出来,有的学生运用营销的方式把自己推销给用人单位。这种情境活动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职业风采,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劳动法律观念,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让学生做好进入职场竞聘的知识与能力准备。同时也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二、设计精彩“导入”,抓住学生兴趣点
中职学生一般以学习专业课为重,许多学生对于文化课本来就敷衍了事,甚至无心学习。对于他们认为是“讲大道理”的德育课更是不愿花心思,觉得划一划、背一背,能够考及格就心满意足了,就算是补考他们也不会太在意。他们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本来就不佳。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对德育课的学习是消极、被动的,没有很大的内驱力,自然就容易受外界影响,无心向学。许多时候他们往往是人在课堂心在外,个别学生还在课堂玩起了手机,或者干脆趴下睡觉“神游在外,思接千里”,加之课间休息时嬉笑打闹,上课时大脑兴奋点很难集中到课堂上。
要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把心思放在拴住学生的思想,把他们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讲究导入的精彩,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如同忽然咬了辣椒,全身心为之一震,从而被牢牢吸引住,引发想听的念头,这样的德育课教学就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而实际上,德育课应该是鲜活的,有那么多活生生的实例、新闻、故事、照片等等可以作为导入的素材,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的导入应该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如何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合理地、新颖地设计多元化的课堂导入,更好地为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服务,的确是我们中职一线德育课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笔者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中,讲到“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时,我先把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和要点讲解给学生听后,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制定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书,让小组的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分配并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指引及要求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所在地区对应的商品价格再做好记录。在课堂展示环节中让各组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分析说明相同的商品在不同时间、地点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价格。这样就巧妙地把课堂搬到学校外但又让学生有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把沉闷的课堂变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三、调整教学方法,增强社会实践
在具体的中职德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令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迷惑不解、啼笑皆非的现象,如有的学生本身道德品质恶劣,却在试卷上答题答得头头是道,有条不紊;有的学生在学校德育考试中往往能够博取高分数,却往往在步入社会实践之后被反映品行不佳,受到用人单位的批评,乃至处罚。笔者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学没有能够联系具体的社会实践,失去了其应有的根基,“两张皮”现象严重。鉴于此,我们应当着眼实际,调整教学方法,将增强社会实践这一教学理念贯彻(下转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