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职教育进入内涵提升的新时期,中职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发展的路径、方法和模式。东莞理工学校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职业化”的培养理念。职业化指的是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部分内容。学校在围绕素养、规范、技能的职业化培养方面,确立了“专业化与职业化无缝对接,专业与素养培养有机统一”的师资培养方向,为学校开展职业化培养奠定了基础。
一、打造职业化传播基础
职业化强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中职课程体系必须围绕“素养+技能”来构建,二者兼顾,缺一不可,同时要充分体现整合的特点。职业技能培养的核心在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则要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处教学内容。打造职业化传播基础,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培训过去常常与教师在职学习或进修等同,现在经常用教师专业发展来指代。专业发展意指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法、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要比培训更有积极性和明确目的。
1.开展职业化全员培训
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懂得团队合作,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能,能够在工作岗位中不断进步、成长并能为企业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因此,培养有职业素养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是现代职业学校担负的社会重任之一。显而易见,要培养有职业素养的学生,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素养。为此,学校与联想集团、北京澜海源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职业化培训,开展TTT培训(Training the Trainer to Train),意为培训培训师。通过引进企业管理培训领域的职业培训师、企业内训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引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经验,采用企业“带团队”的方法,倡导教学是管理过程、沟通过程,更是带团队的过程的理念,强化责任、效率意识,理解企业用人标准。老师们有了感受,有了体验,有了思路,他们在课堂上,在工作中实践职业化过程,才是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开始。
2.成立职业素养研究传播中心
职业素养教育如单纯置于德育教研组,讲授内容与专业、岗位实际需求联系不紧密,容易出现专业教学与素养教育油水分离的状态,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此,学校从财经、计算机、电子、汽修、数控、政治、英语和语文等专业教研组抽调骨干教师,成立职业素养研究传播中心。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及社会工作,分别在本校的计算机、财经、电子、汽修、数控等专业积极推广职业素养。当专业教师本身具备了职业化意识、思维方式之后,专业知识与素养意识统一在教师身上,教师对学生的职业化指导才能真正与专业规范相融合,呈现水乳交融的状态,才能实现无缝对接。
二、开发职业化教学
1.开发职业素养课程
学校教师与企业合作,以中职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为导向,同时根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需的能力需求,共同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12门,帮助学生掌握多维度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一年级开展《成长的翅膀》《形象与礼仪》等 5 门课程,二年级开展《创业精神》《客服意识》等 5 门课程,三年级开展《职业规划》和《面试技巧》等两门课程。通过由 12 门课程组成的完整体系,并从2010年起将12门素养课程纳入全校所有班级的常规教学,联动学校的其他如劳动合同法介绍、社会生活安全知识、8S 现场管理等职业化行为规范教育资源,促使学生用职业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职业人的标准来衡量自我发展的方方面面。素养课程的开设,是社会、企业的人力培养需求前置到职校教育这一趋势的真实反映。
2.开发职业素养沙盘实训平台
在开发职业素养课程后,教师觉得职业素养的课程还不够立体,通过调研和评价,提出建设职业素养沙盘实训平台的构思。职业素养沙盘实训平台,以企业ERP系统的研发思路为基础,把企业模拟运营的核心环节抽取出来,设计成可以进行企业运营模拟活动的角色体验平台。职业素养沙盘实训课程具有首创的能力量化模型,将传统教育中职业素养能力无法进行量化的能力指标,设计融入沙盘实训课程中,在企业模拟经营的多个业务节点,软件系统植入了能力考量模型,设定了参数化可调整的能力考核标准,主要在职业素养的团队合作、销售意识、时间管理、服务意识、经营能力五大类核心能力环节,对应设立了20个综合量化考评指标,通过企业模拟经营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巩固和加深对职业素养能力的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