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开发的职业素养沙盘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电商企业运营模拟环境,使学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企业运营的比拼演练,让学生在竞争中体验企业生存状态与特点,体会职业素养能力在未来职场中的存在状态与价值,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员工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锻炼学生解决问题、时间管理、团队合作、沟通服务等核心职业能力,既可以与学校职业素养课程相呼应,深化职业素养学习;也可以作为校内职业素养推广普及的活动形式,拓宽了学校职业化培养的方式与路径,进一步充实了学校职业化培养的内容,增强了职业化培养的趣味性、灵活性与丰富性。
3.创建视频案例《走近企业》
学校教师借助文化咨询企业对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规律的深入调研成果,帮助教师捕捉员工在入职中3、6、9个月左右的关键成长点,精准分析新员工初入职场时的职业心理特点以及典型行为背后的教育成因,并充分挖掘学校专业讲师视频案例教学经验丰富的特殊优势,通过与文化咨询公司深度合作,共同研发了职业化培养专业视频《走近企业》,为学校创建了职业化视频案例教学法主导的职业化成长专题课程。
通过该课程,让观赏者能够以下四个维度反思职业化成长之路的关键节点:一是从学生角度认识企业和认识自我;二是从员工角度认识企业,挖掘自身成长契机;三是从教师角度认识职业素养和教育方式;四是从学校角度认识专业和培养思路。讲师可以根据培训不同的培训对象,不同的培训要求,剖析不同的维度,完成参训者职业化成长的专题辅导工作,切实深化学校职业化培养体系的内涵建设。
4.对其他专业课程开发的引导
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学习手段的信息化及连锁反应在教育领域自然会引发教学改革。职业素养课程的开发,在素材选取、课堂节奏控制等细节处,带来的是师资队伍观念的转变。如传统授课以知识传达为主,职业培训课以意识探讨为主;传统授课以权威讲授为主,职业培训课以交流、分享、感悟、启发为主。专业教师的教学、教育方式,正随着开发职业素养的课程,进行着教学形式的变革、教育观念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升华,而受益的正是学生。
近年来,学校通过进行职业化体系的建设,教师能力、观念有了大的提升。只有职业化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职业化的学生,学校围绕职业化的师资培养目标,建立了国家及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企业实践、校本培训、项目工作室“四维式”教师培养培训路径,以企业理念引导教学理念,广泛开展教师心智心态类、TTT(培养企业培训师)、项目管理等企业式培训。鼓励教师企业实践,培养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核心团队,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近两年,共主编、参编教材38本,其中有5本是国家规划教材,获省级以上奖项150多项,2人评为国家级名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果较为突出。
三、规划职业化成长路径
教师的职业化发展从动态角度说,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角度讲,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职称评定是教师工作发展规划路径之一,但是职称评定可以增强教师成长的部分动力,却无法克服职业倦怠的出现特别高级职称评定后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校的教师职业化培养机制中,给教师规划职业化成长路径:岗位技能(教练能力)、自我管理(示范能力)、组织管理(项目管理能力)、文化管理(底蕴积淀能力)。专业教师把课上好、把班管好,这属于教师岗位技能,是职校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发挥机制优势,以素养教学、项目管理推动老师们继续成长,根据自身能力分步实现思维职业化、行为职业化、追求职业化三个发展梯度,激发教师职业化成长的内驱力。
1.思维职业化
思维职业化指的是思维符合职业规范。自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10月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以来,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或者应该看作是一个专业性职业,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这种专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且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从而提供公共服务;教育工作还要求教师对其教导之学生的教育和福祉具有个人的和共同的责任感。”
职校生从学生变成企业员工,无论是心态还是能力,在个人综合素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过程中,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演变规律与成长节点。随着职业化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如何更有效率、更有次序、系统地让学生建立职业化意识,形成职业化习惯是摆在学校内涵建设工作面前的新课题。让学生的生命更加饱满,确保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与终生幸福,是学校师资职业化培养的建设方向。
在“专业教育中融合职业化理念”的基础上,学校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常规教学,将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从过去的隐性、发散性需求体系化,切实缩小学校育人与社会用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同时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职业化培养体系的建设目标。
2.行为职业化
行为职业化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符合职业规范。借助职业化教学的长期实践,教师对企业需求、社会需求的认知逐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