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农村教师工作负担重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比较突出。全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率为60%~70%。其中,牛栏洞教学点留守儿童占80%以上,连州双塘教学点留守儿童占60%以上。教师访谈中,教师们表示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厌学情绪。有些甚至成为问题少年。农村教师除教学和管理工作之外,还承担了管教学生等许多无法量化计算的工作。农村教师工作负担重,亚健康问题严重。
四、关于优化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地区人口总量规模相对稳定。目前我市大部分农村学校服务片区覆盖的常住人口较多。[2]农村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虽然规模较小,但满足了乡镇、村一级人口的义务教育需求,是不可替代的办学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政府配置,二是市场配置,其中政府配置关注公平,市场配置注重效率。基础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特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配置事关每个未成年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应以政府配置为主,以考虑公平和均衡为先。同时,基于教师资源的稀缺性,还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如完善教师绩效工资等,激活教师资源活力,引导教师资源在城乡间的充分流动,进一步提高教师资源配置效率。
鉴于此,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需要将城乡教师资源通盘考虑、统一规划,促进城乡师资一体化,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现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1.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增加农村地区教师编制。这是政府对教师资源配置的最直接途径,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满足农村学校的实际需要,保证农村学校有充足的教师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而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则是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编制测算不仅是确定师班比、生师比或师科比几个简单的比例,而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探究其背后蕴含的多重价值,才能研制出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化编制方案。清远市全市现有村小138所,在校学生42393人;教学点376个,在校学生21289人。100人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有387个,人数最少的教学点只有3名学生。只有1名教师的教学点有7个。为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2014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提出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即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 1:19,并要求各地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等规定的同时,重点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和教职工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如果按现行的《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农村小学生师比为1:21.5,农村初中生师比为1:16,如果执行上述规定,其中部分村小、教学点几乎配不上1名教师。以生师比单一标准的配置方式导致小规模学校教师上课工作量过大,规模越小,教师越少,教师的工作量越大。教师编制的核心问题并非是增加生师比或者让城乡的生师比一致,而是如何改变教师的配置方式使农村地区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及相关工作的需要。为此,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和结构性缺编比较严重的情况,建议我市向省政府申请调整农村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和教学点实施师资配备特殊政策,以县(区)为单位,根据班级数量和班额细致测算核定教师编制数,不以简单的生师比核定编制。同时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量大等情况,适当增加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编制。采取“退一进一”的办法,配齐配足农村中小学紧缺教师,补充农村中小学急需的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为农村完小和教学点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师,确保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
2.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向社会购买稀缺教育教学服务是资源配置的有益补充。县级教育部门可统一向社会购买包括小五门学科教师、医疗保健、心理健康以及民族文化与艺术等特色选修课程教师。同时,应提高农村地区招聘教师的待遇。这也是解决当前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是价格机制,其根本目的在于效率最大化。中小学教师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具有稀缺性,尤其是优质教师资源更为稀缺。因此,统筹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不得不考虑效率。近几年,我市农村在编教师的待遇逐步提升,这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和引导部分城镇教师“倒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我市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教师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按照政府雇员的统一薪酬标准招聘农村地区教师,显然不符合劳动力价格规律。本次调研的连南和连州两地的教育部门均反映按照政府雇员薪酬标准难以招聘教师。因此,针对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和工作负荷大,应适当提高招聘教师的薪酬待遇。
3.面向农村地区,定向、定学科、定岗位培养师范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