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正在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教育领域,现代化教育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在进步,教师要成长,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作为中职数学教师如何转型成长为一名能将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与现代化教育手段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师呢?可参考以下几个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实现角色转变
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先导和灵魂,有位教育专家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有什么样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改呼唤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理念主导下,我们数学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标》和深刻领会《新课改》文件精神,逐步认识和建立起教育即服务,教育即交往、课程即生活,合作即发展,学习即生存等现代教育新理念,把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理念更新为现代的以学生“学”为中心教育理念;实现教师由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角色转变。
二、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
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学生自己来完成的。传统教育模式是把第一阶段放在课上,把第二阶段放在了课后,学生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而现代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要想做到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作为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这四点出发:
1.要以发展的眼光丰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提到:“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便于教师发挥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数学教师只重视知识目标,忽略情感目标。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而已。其实不然,让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因此,教师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将算与思、学与用、练与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一般能力等都得到发展。比如在讲《向量》时,笔者用《南辕北辙》的故事,引入向量的概念,除了突出向量的方向性,通过这个故事帮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要以现实的眼光精选和重组教学内容
数学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数学教学的目标、方式、手段也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教师可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积累教学素材,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应对跨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情形和教学新经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大胆对教材做出创造性加工、处理,可以将数学教学内容恰当地与生活实际和专业课内容结合起来,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教学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问题时,可结合当前按揭买房的费用和利息等内容教学,在讲概率和数理统计时可结合身边工厂生产产品抽样检测内容进行教学,在讲分段函数时可结合物流专业中快递收费的不同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源于数学,也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要以“再创造”的眼光展示探索过程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已深入了许多年,但应试的阴影仍占据着部分老师们的头脑,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的思维活动宁可跟从,不可超越;只择其一,不求多样;只问结果,不求过程;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学习过程单一,缺乏创新与活力。所以我们要用“再创造”的眼光设计教学活动,把“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将知识点碎片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空与平台,用问题驱动、情景模拟、游戏等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参与问题探究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改进教学评价
过去,教师的评价只注重结果性评价,忽略了过程评价,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个体,终结性的评价对于部分学生的发展来说不是推动作用,而是阻碍。而过程性评价能记录学生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