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基础学科的中职语文教材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在个体个性生命的成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以语文课堂为主体、以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为载体”的“三位一体”模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防治与发展相结合,是对学生未来发展非常有效的举措。
一、以语文教材为依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程本身涉及丰富的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中职语文教材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选文汇集古今中外经典篇目,富有时代性、生活性、思想性,按选文主题编排单元,如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真谛”,启示学生去探求生命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职场哲思”,让学生关注职场,思考职场,了解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品格。
语文教师作为文本的解读者,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掘文本中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心理健康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
《石缝间的生命》通过礼赞石缝间生命的倔强和崇高的品格,启示学生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才能磨炼自己、升华自己。教学《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时,把侧重点放在单元主题——“职场起点”,让学生对职业、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从学校的理想生活中走出来,积极地感受社会,在走向职场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职场做准备。
二、以语文课堂为主体,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的许多心理活动是在课堂环境、课堂生活中形成的,以语文课堂为主体,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心理优化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学生可以从不同类型的阅读中获取不同的哲学道理、人生启迪。
如中职语文教材中“交谈”“劝说”“应聘”等方面文章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对一些交际语言和交际技巧及礼仪有所了解,帮助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观念。在分析林熙凤、林黛玉等人物性格中引导学生分辨人物性格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林熙凤身上学习一些职场沟通技巧,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设计《工作,从卖灯泡做起》《那一年,面包飘香》“职业类”课文时,致力于挖掘创业教育和职业思想教育,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达从教到不教之目。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很快就会走向社会,面临择业、工作、人际交往等问题,把学生常讨论的热门话题,所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真话、抒真情,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能力的同时又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动态,便于帮助学生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摆脱困境。
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抓住作文教学中的契机,提供一些有关心理健康内容的材料,通过写作指导、修改、评价、范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以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为载体,完善学生的心理品格
1.创设职业情景,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创设、营造职业情境,实现职业情境与职业角色的对接,让学生在实践应用和分析解决职场实际问题中感受职业氛围、培养职业素养、锻炼职场适应力。如在幼师专业班级营造职业情境——“开心日”活动,与幼儿园的教学紧密接轨,使他们体验幼师的工作职责,充分收获幼师的职业生涯体验。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应聘”“交流”“启事”等应用文写作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必要的职业情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际情境中不断探索实践,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未来职场所必须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知道未来社会的要求和职场的一些需求,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学习的紧迫感,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