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中职公共艺术开设的目的是培养中职学生除了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创造力及审美修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颁发,充分说明了加大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推进力度已提上日程。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将赋予中职公共艺术教育新的内涵,也成为目前该学科在中职学校普及和发展的新视角。笔者详读了近年来发布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和相关文献,以泛在学习理论(U-Learning)、建构主义理论、微型学习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笔者多年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的从教经验,对该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初步探讨出相关的应用举措,以期为信息技术在中职公共艺术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时间不足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时,往往忽略以培养美育为目标的公共艺术教育,导致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课时数不足,因此也成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短板。对艺术的学习本身是一个长期、持续、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需要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只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才能实现公共艺术的教育目的。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课时量本身有限,再则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往往仅局限在课堂上,因此课后教师很难同步跟进,师生间缺乏交流。
(二)教学资源匮乏
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资源常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内容,一节课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教师只能选择性讲授重点的艺术知识,如书法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大量枯燥临摹,这种单一的知识来源造成教师备课只能准备适合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这些知识要领常常是采用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因此见效慢、学生极易感觉到乏味和枯燥,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只有在教学和培养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才能使公共艺术教育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单一
艺术本源自生活,因此艺术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中职学校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常集中在课堂上,偶尔的外出表演、参观、交流都要受到教学场所、时间、安全、天气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原本该有的教学效果不能体现,教学效率低下。
(四)教育传播方式滞后
教育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教育传播的系统主要由四个因素构成(如图 1):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教学的实质是教学信息在传播者与受者之间的流通,具体来说是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借助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开放性,而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艺术素养不强,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有限,培养对艺术的兴趣也较难,传统的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学采用的多是课堂上教师一味讲授,向学生硬性灌输美术、书法、音乐等艺术知识,这种滞后的教育传播方式不适合艺术教育,也很容易让中职学生对艺术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三、中职公共艺术教育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公共艺术学科与中职教育的特性,中职学校在开展该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展教育活动方式和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途径更为多元化,在中职学校中这种通过网络传播和共享教育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得到实现,这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因此,借入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是一项更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微信公众平台短小精悍的内容与学生学习艺术的碎片化形式符合
艺术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各艺术种类的常识及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