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共艺术课程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
1.建设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建设微信公众平台,需要一个专业的开发管理团队。团队包括信息技术人员、中职公共艺术老师。首先,平台由管理员负责统筹协调各项事务,同时也可以邀请多个学生骨干作为运营者管理员,协助管理。其次,将公共艺术课程按其教学模块划分内容,与课堂教学计划结合,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负责人员,分工明确,轮流每天发布课程相关的信息。笔者将几个主要功能归纳如下(如图3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团队简图)。
(1)用户管理
运营者对新加入公共艺术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生备注年级、班级、专业、姓名,并新建标签对其进行分组,方便了解不同学生对公众号内容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素材管理
各教学模块的负责人,将其模块相关知识点的推送内容可以在素材管理器进行编辑,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编辑器编辑,保存在素材管理,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或者各种媒体的结合。方便需要使用时拿出,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修改、添加、删除相关的内容,定期为学生推送。
(3)即时消息
微信公众平台虽然有“自动回复”的功能,但是不能与学生用户形成良好的沟通,各模块负责人可以对自己推送内容下学生的留言、建议、评论及时回复,形成点对点的沟通方式。
2.资源的分类与组织
由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具有学习类型微型化、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时间和地点任意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设计应遵循教学设计整体思路,分析微型学习的特征、公众号用户特征及平台菜单的功能,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再将各知识点进行分类,划分成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模块。
(三)微信公众平台在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中的运用
1.大力推广,及时维护,实现学生全覆盖
建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微信公众号,要切实地将其和中职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联系起来,微信公众号的推广是建设完成后另一件重要的事,公共艺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对公众号进行关注,并将其纳入到课程考核中来,这样才能保证该项应用的有效性。其次任课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公众号的创建中,与课程搭配使用。同时需精心准备一些好的学习资源、艺术知识、学习心得体会,及时更新公众号内容,避免推广后弃用、不更新、不维护,最终使公众号变成“僵尸号”。
2.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
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一种常态手段。课堂时间有限,可以通过公众平台将那些课堂上未呈现的资源拓展给学生,从而实现课件、教案、各种丰富资源的共享,极大地丰富艺术课程的教学,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可以在共享的内容下留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管理员将尽可能多地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留言显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也可以将公众号的内容转发给朋友,或朋友圈,在共同的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公众平台可以拓展学习资源、设置讨论区、开展平台教学活动、进行学习评价等,平台为教学的互动和延伸提供了可能,丰富了课堂艺术教学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艺术教育的时空限制,带领着学生将艺术学习由课堂引入到生活中去,在轻松地接受艺术教育,主动地接受艺术熏陶。
3.跟踪后台数据,实时教学评价
科学量化的数据,是教学评价的宝贵资源,也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后台数据,进行用户、图文、菜单、消息、接口、网页等数据分析,实时了解学生用户当前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趋势。依据数据能够更精准地评价教学,使评价由传统的“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可靠的参考,具有很强的教育导向性。
4.增强课程互动性及教学个性化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合作、互动的关系。中职学校传统的艺术课程课堂教学,时间短暂,教师与学生短暂的时间要实现一对多的交流,同时要维护课堂秩序,教师和学生往往缺乏交流,不能够充分互动。微信公众平台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促进,在课后师生仍然可以通过平台互动,生生之间也可以就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可将同一类兴趣的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实现不同艺术学科的个性化教学。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笔者认为中职公共艺术的教育方式应根据课程特点不断革新,大胆尝试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去丰富和促进教育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和有效改进,使其与现有的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形成学习闭环,真正将艺术教育渗透到中职学生的点滴生活中去,逐步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由辅助变为引领,让公共艺术这门课程在中职课堂变得更具活力与内涵。
责任编辑 朱守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