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丰富,充满童真童趣的奇思妙想是幼儿诗歌突出的文学性与诗性体现。可以说,对于幼儿生活中童趣内容的挖掘和联想,是一首幼儿诗在艺术上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幼儿诗的想象不是漫无边际的空想,而是贴近幼儿寻常生活,联系实际观照物,因联想而产生的。
联想,既是一种心理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构思方式。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联想的锁链便是想象的导线”(《金蔷薇》)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想象常以各种联想加工和改造着知觉材料,没有联想很难触发灵感,很难展开想象,诗歌正是通过联想这一构思方式,想象创造出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交汇融合而成为“意象”。正是诗人感物,浮想联翩,文思飞越,通过艺术联想创造出的意象,进而构成一种含蓄的、丰富的而又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本文从三个层次探讨联想在幼儿诗创作中的运用,将学理分析与文本解读,鉴赏体悟与创作实践相结合,逐层分析归纳出指导幼师生运用联想进行幼儿诗创作的有效教学。
一、幼儿诗歌创作常用的两种联想类型
联想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几类或单独使用,或合而用之,或交叉互见。在幼儿诗创作中常用的有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
1.接近联想,是指相互关邻的事物因空间或时间的接近而引起联想。如林武宪的幼儿诗《鞋》:
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
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
由鞋想到穿鞋的人,由大大小小的鞋想到穿这些鞋的亲密的一家人,是“鞋”与“穿鞋的人”的关联想象,“鞋”代表着“人”。因眼前之物通过联想而产生的附着了主观色彩的意象,诗歌就有了情感意蕴的表达。
2.类似联想,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因而展开的联想,是借助类比而产生的联想,在幼儿诗歌创作中运用最为普遍。类似联想在幼儿诗歌中可以是对某个事物,某个场面、动作或情景以及对某个主题进行的一系列事物的类似联想。
(1)对某个事物的类似联想。林武宪的《鞋》的第二节通过类似联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鞋”比喻为“船”,二者在外形上的相似;由“大大小小的船”形成的“安静的港湾”想到“家的温暖”,二者在情感内涵上的类似,使作品有了意蕴无穷的诗味儿,尤其最后一句令整首诗意境全出,成为这首诗的“诗眼”。作品通过“鞋”联想到“一家人”“安静的港湾”“家的温暖”,我们仿佛顺着这边“大大小小的鞋”,看见了那边其乐融融的、“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的“一家人”。作品正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类似联想,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对某个场面、动作或情景的类似联想。林焕章的《拖地板》:
帮妈妈洗地板,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姐姐洒水,我在洒过水的地板上玩儿,像在沙漠上走来走去,留下很多脚印,像留下很多鱼。然后,我很起劲地拖地板;从头到尾,像扑鱼一样,一网打尽。
诗歌撷取幼儿日常生活中很寻常的场景,通过充满童趣的联想,描绘这个游戏的孩子,把洒过水的地板联想成沙漠,把自己的脚印联想成鱼,最后那个拖地板的捕鱼动作更是充满奇思妙想,充分传达出了属于幼儿的天真童趣。诗歌不仅对某些事物进行联想,这些事物更是通过联想形成一系列的动作和场景,让整首诗活泼起来,充满了动感和游戏化的特征。又如小诗人赵晨的《香蕉》:
香蕉是条小船,不会在水里开,也不会在天上飞。只会开进,我的小小肚子。
作品抓住香蕉的外部特征,将香蕉联想为小船,并由此展开想象,说它只会“开”进“我”的肚子。同样是联想到一个“开”的动作,使描写对象通过进一步的动作、情状而活跃起来,更加妙趣横生,充满童趣。
(3)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的一系列事物的类似联想。如日本优秀儿童诗作家金子美玲的幼儿诗《再见》:
下船的孩子对大海说,上船的孩子对陆地说。船儿对栈桥说,栈桥对船儿说。钟声对大钟说,炊烟对小镇说。小镇对白天说,夕阳对天空说,我也说吧,说再见吧。对今天的我,说再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