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普遍的一种联想方式,类似联想正是通过事物间的相似性,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由此物想到彼物,或用场景、动作、情景,或用一系列事物的类比表现某个主题,与接近联想等其他类型的联想合而用之,触发人们无穷的遐思和情感的共鸣,进而达到情景相生的美学境界,体现童趣盎然的审美世界。
探究艺术联想在幼儿诗创作中的有效运用
二、幼儿诗创作中如何运用联想
1.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联想
首先,从“形”与“神”,即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特性两个方面,找到联想的对应物,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新奇的艺术构思。如《汽水》:
跟你握握手,你就冒气。请你脱脱帽,你就生气。干脆,一口把你喝下去。看你还,神不神气。
诗歌抓住汽水的“气”多的这一特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对人的动作——“握握手”“脱脱帽”用到对汽水的动作上,产生的结果也是人的情绪——“冒气”“生气”“神气”。抓住寻常物品的最突出的特性,通过新奇的联想,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惊喜。
其次,除了要抓住两者外在和内在显而易见的共同特征之外,要使联想更新奇,实际两个事物的差异性越大,进行联想的张力就越大,联想就越新颖。比如《船》:
船啊船啊,你是只巨大的熨斗,想把大海熨平,可是越熨越糟,瞧,熨过的地方,都留下了皱痕。
作品把船比喻为熨斗,把船航行在海面上的情景,描绘成熨斗在熨布,如果把“船”类比为“摇篮”“树叶”等,船与熨斗之间相对是有着更大的差异性,也就别致新颖得多了。如《稻田》:
这本书,风爱好翻,太阳爱好读。风,翻来翻去;太阳,一读再读。一直读到——熟。
如若将翻滚的“稻田”比喻为“海浪”“地毯”等寻常的比喻,会毫无新意。这首诗将稻田比喻为“一本书”,不仅抓住外形上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将风的吹动比拟为 “翻”书、太阳的照射比拟为“读”书,增添了动感和丰富了内涵——在“翻来翻去”“一读再读”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稻田成熟了,就好像书也被读熟了一样。整首诗因类比联想而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最后,将寻常用得非常多的比喻,即 “本体”和“喻体”反转过来的做法,也会收到不落俗套的效果。实际上,《船》这首诗在运用联想进行构思时,如果反过来比喻,即把熨衣服的动作比喻为船在海里航行,就会失去不少新奇的惊喜了。又如《蘑菇》:
妈妈,我打着小伞走过森林,会不会变成蘑菇呢?
我们通常将“蘑菇”(本体)联想为小动物的“伞”(喻体),作品却将寻常的比喻反过来用,将“伞”(本体)联想为“蘑菇”(喻体),画面感增强了,森林里的那把伞仿佛成了蘑菇,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联想也符合幼儿乐于“魔幻”想象的心理,充满奇思妙想的“陌生化”的效果,显得新颖而别出心裁。
2.从幼儿的既有经验出发,表现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场景以及情感体验。联想出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要贴近幼儿熟悉的生活,包括在家中、幼儿园里的;要贴近孩子的内心最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即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塑造幼儿熟悉的形象,并通过联想构思富于幼儿情趣、能引起幼儿情感共鸣的情节。
一方面,通过联想表现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场景的诗歌,如《排队》:
月亮,一定是位不称职的老师,她让她的星星孩子,排队排得那么乱。
诗歌通过将幼儿园里每天孩子们排队的生活情景与自然景观相联系,将月亮比拟为不称职的老师,把星星比拟为幼儿园的小朋友,用幼儿对世界独特的关照方式,把天空中的图景与寻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联系起来,通过联想构思出童趣盎然的诗歌。同样是描写星星的诗歌《星星》:
谁家的孩子,这么淘气,把粮食洒得,满天都是。太阳来了,一粒粒,把它们捡回仓去。
对比前面的《排队》,同样是描写繁星,这首诗从幼儿熟悉的另一个生活场景中联想构思出同样童趣盎然的诗作。
另一方面,用贴近幼儿最熟悉、最深刻的内心情感作为载体赋予所描述的对象,以此进行联想和艺术构思。“母爱”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最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不仅是幼儿诗“永恒的主题”,很多幼儿诗更是以母亲与孩子的“爱”作为表现描述对象的联想方式,比如《春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