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广东汉乐渗透艺术综合实践课程
艺术综合实践课程是以自主探究为核心,实践活动为载体,创新发展为目的,过程评价为尺度。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它强调因地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形成一个个性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校汉乐团,争取大埔县汉剧团、文化馆等单位或社会团体的支持,作为强有力的指导团体,让学生学习各种民乐器,通过演奏加强对节奏、和声、指挥、表现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二)课外渗透模式
广东汉乐作为音乐教育课程的课外渗透模式,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参加大埔汉乐研究会、大埔女子汉乐团、汉乐社等社会组织,通过拜师、学习、演出、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对广东汉乐的传承和发展极为重视,除了提供大量的资金给予当地的各个汉乐社外,还指导教育部门在一些学校形成传承基地。学校可以申请成为广东汉乐教育基地,争取上级资金及师资支持,成立本校自己的汉乐团。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将广东汉乐渗透入音乐教学,使其达到双赢确是可行可靠的。
在中职学校,与其他课程相比,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要体现、弘扬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内容和反映文化的存在,还要通过教育把它生成,才能做到传承和弘扬。中职音乐课程的实施需要进行校本化、地方化的处理,这种处理的关键是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因此,我们不仅要挖掘和利用乡土音乐,还要通过教育功能转化传统给下一代。在音乐课堂上,特别是在大埔贫困山区的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堂中,更要充分结合当代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利用所能利用的资源,吸取优秀文化,充实音乐课堂,采用各种方式渗透入课堂,以提高音乐课教学的效果。
责任编辑 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