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陈国龙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范妃荣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主力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得到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应该通过政策导向和教育干预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习惯[1],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一、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升健康素养,预防慢性疾病
健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中心,是最基本的人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及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11年4月在莫斯科召开了全球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防治部长级会议,同年9月,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召开了慢性病防治全球峰会,要求联合国各成员重视慢性病防治,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健康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遗传因素占15%;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由此可见个人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比例之大。生活方式是一项可控因素,《广东省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指出:开展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干预措施,消除影响健康危险因素,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3]。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青年健康领域的发展目标:在青年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提升青年健康素养水平[4]。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介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然而,新媒体带来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高校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化和改革健康教育,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心理”“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此,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体育锻炼不够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5]。肥胖直接导致体质指数(BMI)的升高,而相关调查显示:体质指数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和骨骼肌系统紊乱等疾病的危险因素,体质指数大于或等于35kg/m2与不良健康的风险升高,相关的个体的患病危险指数将增加。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引倡导学生从阳光运动中获得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广东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指出:要扎实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大力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配合教育部门,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切实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6]。虽然阳光体育推行已经有十年之久,但是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方式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有领导不够重视、场地设备不够和经费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甚至对阳光体育运动不了解,这也是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足的主要因素,因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难以提升,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和肥胖率升高的现象,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四)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把双刃剑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新媒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新媒体”主要包括各种网络媒体(搜索引擎、网站论坛、微博博客、IPTV、网络报刊等)、手机媒体(手机报刊、短信彩信等)和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广播电视等[7]。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利用手机、网络等不仅加快了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并且能及时获取所需知识、资料,另外电子支付增加了快速消费渠道,让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