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乱后,李清照夫妇俩人从北方避难南京,两年后赵明诚病故,四十六岁的李清照从此开始了十余年的寄居生涯。国破、家亡,再加上第二任丈夫张汝舟的欺骗,李清照遭遇不幸后惶然失措的痛苦,也只有她那首《声声慢》,才能将女词人的情感略表达一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卓绝千古的词,带着女词人的隐痛,让人们传诵至今。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说:“这词,是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词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意识永远总是对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关切,并且意识在它的思想的全部时间里,总是欢迎一部分,拒绝其他部分。换言之,意识总是在选择。”李清照在自己人生的不同时期,其心理结构当然不同。因此,她的创作受其心理图式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创作内容也具有相对应时期的特色。
四、小结
作为词坛“婉约派”大家和“易安体”的创始人,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对她不同时期的词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少女时期是活泼可爱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妇时期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娴雅静美,而到了晚年落寞时,便只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无处可归的痛楚了。通过对创作心理的分析,我们要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李清照生命中的每一段,都是她完整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的不同时期的创作,都是她在那一时期的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宋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探索词人的创作心理,使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词作者的创作心理能够产生共鸣。推而广之,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作者的认知,积极地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应该是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也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标。
特约编辑 谭家尧 责任编辑 朱守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