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晚期的唐寅山水画
在38-54岁画风逐渐超越了周臣的模式,将宋代山水的老硬与元人的清逸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面形式感,即本色的细笔山水画风格。其代表作品《落霞孤骛图》和《山路松声图》,画面用笔非常的灵动,别具有一种细劲流动的趣味与满幅荡漾的书卷气。唐寅在向周臣学画的同时,已显露出自己的作画的风格。如山峦的形状不像周臣那么僵硬不变,在溪流、山路、树木等的布置较为灵活。唐寅四十七岁作的《落霞孤骛图》为典型细笔面貌,高柳峻岭,水阁临江,一人坐眺落霞孤骛,画面着意于近景刻画,远景为极简略的一抹平川,树石勾线细劲工谨,山石则披麻、乱柴皴结合,又多干笔,呈苍秀之致,墨色极富浓淡变化,又具清雅的总体格调。用尖细的笔,参考南宋院体的画法画出山石,干笔淡墨,苍秀而润淡,画面已经没有了南宋院体的气氛。
三、艺术成就
其一,综合南北两派,弘扬文人画的传统。唐寅的功绩就在于打破门户之见,从笔法、气势、笔意和设色上把南北派不同的源流,扬长避短,融合在一起,以后又吸取元画的长处,最后形成结构严谨、风骨奇峭、笔法秀逸、水墨淋漓、意境空灵的独特风格。使他的画既有宋画的深厚功力又有文人画的书卷气。为吴门画派的崛起,为弘扬文人画的传统山水做出了新的贡献。
其二,书与画的有机结合。唐寅不仅是一位画家,而且书法的造旨也是很深的。其在书、画结合方面,一是注重书风与画风的和谐性,使书法的意趣与绘画的情趣达到极为的一致性——都是强调人格、真情的再现。二是将书法用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他的字笔画圆润,体态秀美,温和,典雅,于明代大多数画家一样,在他的各种书体当中,唐寅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在《华山图》和《秋山行旅图》的题诗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颜体书风。
其三,诗情与画意的紧密结合。这类型的画大都寓意着作者对某种景物或环境的审美情趣,画面中常出现或闲坐着的或站着的或务农的文人隐士,再加上优美的诗文,给人一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而唐寅绘画中题诗,紧紧扣住画的主题和意境。这种诗和画的完满结合、和谐一致,是唐寅的又一特色,同时也是吴门画派的特点。“吴门画派画风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显著的表现是诗书画的结合。
四、总结
唐寅把他的一生坎坷所形成的思想波动、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他的山水画中。欣赏唐寅的山水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与沈周、文徵明不同,他的感情抒写、个性色彩更加激烈,他运用比拟、寓意和讽喻的手法把一个失意文人的哀怨、不满、愤慨和失望通过他的山水画表现出来。唐寅的山水画有两方面为明代画家所不及,一是景境优美,虽不指明是哪座山或哪条河,但作品气势雄伟。二是唐寅作画能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劲为和柔。这和这位风流才子的文化修养和个性有很大的关系。难怪在当时诚心佩服唐寅的山水画的人还是很多。
唐寅晚年是在凄凉和贫穷中度过的,再加上长期的酗酒无度和放荡生活,使他54岁就较早地离开了人世,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有一些惋惜,但他却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画上了亮丽的一笔,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和永久的怀念。
参考文献:
[1] 卢寿荣.唐寅画传[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 王进.文徵明画传[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 陈传席.唐寅[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4] 陈津东.名画鉴赏[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 王瑞延.写给大家的美术史[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8.
[6] 贾国士,陈明.美术作品欣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7] 胡光华.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8] 谢建华.唐寅[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9] 张万夫.明四家画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10] 王朝闻.美术史论[M].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1995.
[11] 沈鹏.美术之友[J].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1997.
[12] 杭春晓,张燕飞.吴地风流明四家绘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