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懂得倾听同伴的话
教师请幼儿自由分组讨论,共同创编故事情节。这是一个幼儿的自主环节,孩子可以在小组里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孩子活动的同时,我也巡回地倾听和引导他们。我发现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意见,说的时候都是我说我的,你说你的,或者别人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他就在一边玩其他的东西。整个讨论过程中,只有说的人,却没有听的人,那么这就不能算是讨论了。我决定由我做起,我开始参与到各组孩子的“讨论”中,我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肯定他们说得好的地方,表扬他们,同时也提出问题:“我们怎么把每个人的小故事变成一个大故事呢?”问题提出后,孩子们有开始动脑筋想办法了,他们开始询问同伴刚才说的是什么,然后说出自己的故事,最后一起想怎么才能把这些小故事连起来。这样,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做到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和采纳别人的意见。
四、发散性思维活跃,形容词使用较少
在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小组创编的故事时,为了避免争先恐后的情况再次发生,我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让他们在自己的小组里选一个小朋友来奖故事。虽然这些孩子有的讲的是自己创编的故事,有的讲述的是大家一起创编的故事,但其他孩子还是很专心地听同伴讲。还有些孩子,在同伴讲完故事后还给他们鼓掌呢。我表扬了他们,告诉他们:“老师很高兴,因为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会倾听别人讲故事,还会为同伴鼓掌呢。”同时,我也发现了有些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一个故事里会出现几个不相关的情节,而且有不少只有事情的开头,却没有了结尾。而且,多使用了名词和动词,很少出现形容词。对于以上两个现象,我觉得,前者是因为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所决定的,他们常常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再加上之前的讨论,多数孩子想到同伴的话,就照着说出来了,也不会去思考对与不对。孩子们很爱听故事,但他们还没有开头、结尾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补充完整。如:“小兔采玩蘑菇后怎么样了?去哪了?是回家了吗?”而后者则是受孩子的生活经验所影响的,孩子并不是没有掌握形容词,只是他们不太会使用。对此,我尝试等孩子讲完故事再启发他们学习使用形容词。如:告诉孩子:“老师很喜欢你们的故事,想把它画出来,可是你们刚才只说了有草地、有花,到底是怎么样的草地?怎么样的花呢?”这是孩子们就会告诉我“绿色的草地”“绿油油的草地”“有红色的花、黄色的花……”“五颜六色的花”等等。等孩子们说完后,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形容词带到故事里,让孩子们比较一下有形容词的故事好听呢,还是没有形容词的故事好听,从而鼓励孩子多使用形容词。
从整个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有参加活动的热情;他们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细心地观察;大胆地讲述;还能够在活动中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是需要我们肯定和鼓励的。但是,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重视,不可忽视。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教会孩子说一句话还是教会他们说话的方法。当幼儿教育开始被人们关注开始,不可否认地,幼儿教育就承受着来自社会、幼儿园、家长和自身的压力;社会、幼儿园对孩子发展的关注,家长们向让孩子们成材的心态;以及来自自身的虚荣心,使得不少幼儿教师一味地最求快速提现教学的成果。只教孩子学习简单易背的诗歌,觉得只要家长认为孩子已经学到东西就是好的,却忽略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当他们升入小学时,仅仅只会念几首儿歌,却连自己住哪都说不清楚的时候,我们还能说这种语言教育是成功的吗?其次,虽然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宝,但孩子们总会长大,会离开父母的保护伞,有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子。我们不应该只顾着保护他们而忽略了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在幼儿园里,我们必须教会孩子倾听别人说的话,学会欣赏他人,知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他们;教会孩子与人交谈、交往的方法。语言和行为是人们交往的重要手段,我们告诉孩子要大胆地说出自己心里想的,别人才能知道你要做什么。相反,你要用心倾听别人说的话,你才能了解他要做什么。最后,我们要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懂得多学多用。孩子的语言、行为、游戏活动大多来自于生活,可是他们只懂得积累这样经验,却不懂得怎么使用。这就需要成人的鼓励和帮助。
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