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包括对知识的学习能力、保存能力、展示能力与创新能力。个人知识管理与信息素养在管理信息的范围,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对交流与共享的强调及对软件工作的应用四个方面有所区别,但未来二者将有更多的融合。个人知识管理融入信息素养教学有优势也有劣势,个人知识管理可以作为信息素养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推动信息素养教学改革。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信息素养;大学图书馆
个人知识管理是于本世纪初期兴起的研究领域。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如何有效的获取、评价、组织、管理与应用不断涌现的信息,成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解决好此类问题,提高个人信息利用的效率与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应运而生。在这些研究中除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教育的问题也受到学者的较多关注。但多数研究者将个人知识管理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发展领域,如李菲等人调查了山西省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现状,并对大学生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建议[1];也有少数学者看到利用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教育的前景,如周广西明确提出了将个人知识管理融入信息素养教学的观点,并从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及创造知识几个方面对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提出了设想[2]。在实践方面,汪雪莲的文章介绍了其实际教学经验,但只限于blog工具的应用[3]。总体来说,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与信息素养存在某种联系,但二者的关系究竟如何定位,个人知识管理理论会对信息素养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还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之中。本文即是其中的思考之一,希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有所启发。
1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被引用最多的是美国知识管理专家 Paul A. Dorsey 教授的解释,即“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这些是 21 世纪知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4]。当然,这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不同学科的专家还有各自的阐释。如教育技术学者更注重技术、学习与创新,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5]而以邱均平教授为代表的信息管理专家则将个人知识管理定位于信息管理概念之下,认为“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体现于信息管理的各方面,包括对信息的搜集、整理、评价、分析、自我组织、与人共享、安全与保护。”[6]对于从事公共教育培训的专家而言,他们眼中的个人知识管理,更强调对于个人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学习工作效率 ,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学习力和竞争力。”[7]
笔者进一步考察学者们对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总结,因为从能力角度表达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更为直接与明确。Paul Dorsey 教授为主的团队确立了个人知识管理的七个技能层面:即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围绕信息的合作、分析信息、呈现信息与保证信息安全[8]。这七个方面也成为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经典阐释。另外一种当今较为流行的说法是由中国知识管理中心主任田志刚先生所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五个环节,也可理解为五方面的能力,即:(1)学习,明确我们应该学什么,如何高效率地学习,以及利用学习辅助工行的能力。(2)保存,如何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保存我们的信息与知识的能力。(3)共享,主动去做知识共享的工作,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能力。(4)使用,如何使用自己的知识以生产价值的能力。(5)创新,通过持续创新的引领,保持超越跟随者的能力。[9]
对于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而言,笔者认为田志刚先生的表述较为实用,但也应借鉴其他学者的成果予以补充,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以明确。总体来看,笔者认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能力,即获取新知识的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