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的新教材中,实际应用问题指的是方程(组)、不等式(组)或者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本文探讨和研究的范围只包括一次的方程、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反比例函数等知识的实际应用问题,不包括二次方程、二次函数。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易于上手操作的解题模式;二、整合各种方程和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把它们统一到同一种通用的分析模式之下,大大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切实可行的,易于上手操科作的解题模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简而言之,在这样的一个模式的指引下,学生读完题目后,就应该知道首先能做什么,怎么做;接下来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就是把整个解题的过程分解成较为固定的,容易上手操作的细小步骤,让大多数学生有可能按照这个指引,把整道题慢慢地“蚕食”掉。这样的一个目标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读完题目后就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但当教师引导他们完成了最初的几步后,他们一般就能自己把剩下的步骤完成,所以学生需要的不是高度概括的总结,而是可行的操作指引。
例题是教材向学生输送知识的窗口,学生应该能通过例题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使用技巧,触类旁通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毫无疑问,无论新旧教材里所选的例题都是相当典型的。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不管是解答前的分析,还是解答过程本身,每一道例题基本上是相对独立的,上一道题的分析解答对下一道题并没有产生什么借鉴作用,在这一点上,例题并没有起到让学生触类旁通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实际应用问题的题目面貌各异,但实质几乎都是一样的。譬如,下面这两道一元一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同学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反比例函数:码头工人以每天30吨的速度往一艘轮船上装载货物,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1)轮船到达地后开始卸货,卸货速度v(单位:吨/天)与卸货时间t(单位:天)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由于遇到紧急情况,船上的货物必须在不超过5天内卸载完毕,那么平均每天至少多少吨货物?
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的类似之处:
(一)从每个问题的的结构上来看,它们都叙述了两种情况。(见表1)
(二)从每种情况所涉及到数量来看,它们都用到了三个数量,而且这个三个数量中一般有一个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