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良好的互学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深度碰撞
互学,就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有效地改善了课堂的学习氛围,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同时,它提高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但是,要想让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度碰撞,需要辅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学氛围。
首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性别、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差异,辅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学习小组一般以 4-6人为宜,组内的每个组员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如分为负责人、汇报员、记录员、检查员等,并轮流担任职责。
其次,要对学生耐心细致指导,培养互学的习惯。华东师范大学董蓓菲教授曾说过: “合作学习至少应有半年乃至一年时间的训练,才能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互学时,小组成员应先独立思考,并自己把想法记下来,再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对小组产生的分歧进行记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如此,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互学机制,让学生懂得小组合作的规则和流程,掌握合作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互学习惯,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在良好的互学氛围中进行深度碰撞。
(三)恰到好处的引导,使学生豁然大悟
“三学一练”高效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职责是“导学”。学生的疑惑能不能真正解决,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只有恰到好处的导学,才能使学生醍醐灌顶豁然大悟。那么,课堂上教师究竟应该如何施导,“导”在何处呢?
1. “导”在学生困惑处。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紧紧围绕“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 ”这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以后,就很容易就想象出榕树的枝叶茂盛景象和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从而将课文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2. “导”在提纲挈领处。《查理好汉》一课中,“好汉”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上课时先将其板书于黑板,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条线索进行探究,就是非常巧妙的引导。它“导”在了提纲挈领处,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3. “导”在学法指导处。在教学六上数学“百分数的应用(一)”时,设计这样两个追问: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解题关键是什么?解题策略是怎样的?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有什么内在联系?这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梳理和学习方法上的归纳。
(四)精心设计练习,让课堂练习精彩绽放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边学边练,也可以先学后练;可以综合训练,也可以专题练习;可以课上练习,也可以课后训练。无论怎样练习,是目的是既要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矫正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这就要求练习内容的设计,练习方式的选择以及练习时机的安排等都要精心设计。
1. 练习要有针对性。俗话说,十指弹之,不如一拳至之。所以,课堂练习的设计不应该平均分力,而应该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或者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练习题组或专项训练。如在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中,教学重点是“一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成为整数,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点的定位方法上,既增加了练习的针对性,又提高了练习的效率、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 练习要有趣味性。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培养灵活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用七巧板拼一拼,尝试拼出不同的图案并计算出自己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这种将动手操作结合与计算的练习,比单纯的计算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练习要有层次性。练习编排必须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4. 练习要及时反馈。教师利用学生对练习印象最清晰的时机进行反馈,既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情况,又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以便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总之,“三学一练”高效教学模式让 “教与学”和“学与练”在教学活动中交替推进, 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把重心放在“学”字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三学一练”高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4ZJK019)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