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实际,实验班选定在四、五年级(四年级三个班、五年级一个班)。
2. 选学科
因为语数英三科教学素材丰富,理论研究较深厚,实验科目学科定在语数英三科。考虑到其他学科特点及师资情况,学校将科学、音乐、美术及信息技术学科也纳入实验学科展开研究。从师资搭配上有市镇学科带头人、科组长、青年教师、教学资历及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形成了强有力的研究应用团队。
3. 研模式
学校鼓励各学科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践行翻转课堂,探索出适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模式。
课前:教师将先学的视频上传到翻转课堂系统平台(或掌上通推送),学生通过家长手机或家中电脑点击链接观看视频并完成前测。便于学生获取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课中:从提炼大问题借助小组合作展开师生、生生间共同探索交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适时检测完成练习巩固与评价。
课后:将易错题和拓展题的视频上传到系统平台,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落实培优扶差的工作。
4. 齐分享
在探索平板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定期开展校内试点科目教师间的交流,并与其他试点学校互换共享交流,减少重复工作,提高研究效率,共享备课成果。
5. 排进度
试验的进度安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培训;第二阶段是基本理念培训;第三阶段是系统整体功能及基本应用培训;第四阶段是教学设计培训;第五阶段是教研活动。
三、推进翻转课堂建设与应用的初步成效
1. 教师素养提升。教师在试点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与成长。在东莞市微课征集评选活动中,我校语、数、英、信息技术、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大量微课优课获奖。近三年东莞市慕课比赛中,我校所上送的8个慕课案例获一等奖7个,三等奖1个。这两年,我校教师新增市学科带头人2人、教学能手2人,镇学科带人5人、教学能手3人,成果丰硕。
2015年9月,我校接受中央电教馆互联创未来项目专家测评,结果中体现我校教师“在十个维度上的均值和乡区项目学校均值相比有较大波动,在微课应用、课前学习、优化教学形式、个性化学习、教学信息管理和过程性评价6项均高于乡区项目学校均值”。可见我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上升到较先进水平。
2. 项目外延拓展。以课题研究推动试点工作开展。2015年,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小学‘5N’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研究》获批准为东莞市第二批精品课题。凭借这个研究项目,学校入选“广东省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全市10所)。2017年,课题《基于资源服务体系的小学学科微课教学模式研究》入选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应用模式创新与规模化推广策略研究》的子课题。
3. 学校品牌凸显。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做法与成效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2015年,我校教育信息化成果参与在青岛举行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展演”;2016年,我校参与由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展演研究成果,受到与会领导与专家的好评。2017年,承办了两期“全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的校长及骨干教师班的培训活动,办学品牌推广辐射日益凸显。
责任编辑 龙建刚